李雯雯 王福君
摘要:岫岩满族自治县是满族聚集地之一,拥有悠久的满族文化。而剪纸是岫岩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当地满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岫岩满族剪纸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成为满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这些年历史的变迁使得满族剪纸的传承受到极大的影響。本文通过对满族剪纸的历史背景、现状、传承和保护几方面讲述岫岩满族剪纸这项民间艺术。
关键词:满族剪纸 艺术特点 满族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一、岫岩满族剪纸的发展
(一)岫岩满族剪纸的历史背景
满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下游那片被称为“白山黑水”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擅长骑射的满族祖先一直是以放牧、渔猎和采集为生。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形成了满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后又因局势动荡导致一些特有文化的流失和泯灭。满族剪纸就形成于这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人文情怀的地方。它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它的存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项承载着满族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
满族剪纸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民间剪纸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点和人文风格,是满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慧心巧思的满族人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都剪成剪纸作品,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通过在特定时间把不同的剪纸贴到不同的位置来装饰自己的生活。
(二)岫岩满族剪纸的民风民俗
满族人民早期大多数信奉萨满教,即满族中的“跳神”。“跳神”分为跳家神和大神两种。承担跳家神的家萨满教,是由大萨满的助手,也称作“扎哩”的人充当。满语“扎哩”是“扎哩毕”的命令式,“扎哩毕”在满语中解释为“巫人在神前祈祷”,而其命令式也被解释为“诵唱”。“萨满神”大多都是以嬷嬷神的形象出现在剪纸里,按照传统的说法,神灵中有超过150个嬷嬷神,有管婚嫁的喜神嬷嬷,有管儿女子孙的欧木娄嬷嬷等,嬷嬷的作品大多都是正面的,并且都符合中国审美的对称样式,而嬷嬷的服装则是传统的满族服饰。
还有一种民俗就不得不说了,那就是我们的端午节,在绝大多数的满族地区人们都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据老一辈人说,满族人在端午节的时候是为了消灾祈福。别的地方只包粽子,而满族人在过节的那一天要在房檐上、窗台上都放上桃枝、艾蒿等植物,在炕墙和窗户上还要贴上公鸡叼蜈蚣剪纸。这公鸡叼蜈蚣的剪纸则意味着驱瘟。
二、岫岩满族剪纸的特点
(一)满族剪纸的风格
满族剪纸的底样是靠世世代代的传承者们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些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风格使得满族剪纸一直兴盛至此。这些传统的剪纸题材中,大多数都是表现美好寓意的,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渴望,从文字的福、禄、寿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这些各种各样的剪纸底样,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些各种各样的素材成为岫岩满族剪纸相传至今的传统主题,也形成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剪纸艺术风格。
(二)满族剪纸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技法得以传承下来,而与此同时,许多技法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满族剪纸大多以农家妇女为主要创作主体,最大的特点便是以镂空、成片为主的具有美好寓意的剪纸,其造型夸张。满族独有的就是门笺,每当春节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五种不同颜色的纸剪成中间镂空的福、禄、寿字样的门笺,其下端是犬牙状的穗头,贴在春联横批下端,悬于门窗横梁上,寓意喜庆。
三、满族剪纸现状
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变,工业的极速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人们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改变,剪纸艺术正面临着消失,这无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随着民间艺人的缩减,老一辈的民间剪纸艺人逐渐减少,加之传承人缺乏,抢救民间艺术刻不容缓。
四、满族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一)满族剪纸的传承
满族的剪纸艺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根据现有记载的民间艺人大概有五代传承。
第一代,张玉英、耿庆鳌、孔兆娟等;
第二代,赵秀芝、刘吉英、关宝国等;
第三代,吴文芳、任作福、尹淑兰等;
第四代,王可满、王淑珍、关玉东等;
第五代,王佳、王新立等。
其中,刘吉英的作品“千蝶图”“百蝶图”已经走出了国门,省电视台等都摄录了她的剪纸绝活儿。刘吉英的作品多次获得省展、国展的一等奖。
(二)满族剪纸的现有保护措施
2004年初,县文体局下达文件举行剪纸展览,对岫岩县的剪纸艺术进行抢救。2004年,岫岩县举办全县的剪纸大展,100多幅作品入选。2004年底,《岫岩满族剪纸艺术作品集》出版,其中包含了200余幅作品。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探索新经济下历史文化名镇满族传统产业的保护发展模式——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为例”(项目编号:201810169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雯雯,女,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在读,研究方向:满族文化产业)(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