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9-06-11 00:21陈露
知识文库 2019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子女心理

陈露

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凸显出的诸多心理问题,本文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从毕业生自身、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提出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就业岗位缩减,以及近年来高校扩招后毕业人数呈爆发式增长,因此就业岗位的短缺与待就业人数激增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期,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巨大变化,加之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现实需求存在着偏差,以及毕业生个人原生家庭影响和社会上有关就业的不正确舆论的导向,导致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因此,如何解决好当前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心理问题成为了时下关注的热点。

1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明确,盲目自信。在上世纪,大学生作为社会稀缺资源曾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追捧。加之社会公众媒体过分宣扬“精英教育”、“精英分子”,对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过度肯定,易使大学生个人产生膨胀心理,不能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自身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严重。大多数的毕业生缺乏对于自己专业的准确认识,盲目地追求社会上的热门行业,未清醒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缺乏职业规划,不能准确定位自己今后的从业方向。

大学生就业依赖性心理严重。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学校和家庭的过度保护,个人缺乏独立性和判断能力,进入社会后未能展示自身的才能,缺乏进取精神和拼搏意识,只等着工作找上门,或依赖父母的人脉关系为自己寻求工作。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

2.1 学校原因

高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老套陈旧,过于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专业课程覆盖面低、实用性小,缺乏了对实践过程的重视,导致当前的大学生个人执行能力较差,与社会需要脱节。同时还缺乏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也偏重于理论,缺乏实际的物质支撑,过于看重学生的就业率,促使学生仓促就业。

2.2 社会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期间,这期间城市下岗失业员工及乡村新增劳动力大量增加,使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化,他们的出现不断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除此之外,過去社会大众以及舆论导向普遍都过度吹捧大学生的个人价值,给予过高的社会期待值,也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就业焦虑和恐惧感。

2.3 自身因素

由于上世纪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被精心培养,而个人也承担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同时大学生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不够成熟稳重,当他们有一腔热血,想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的时候,却发现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充分,理想与现实差异过大,此时则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缺乏理智,不能够很好地调整好自身的状态。个人求职心理同样准备不足,自我认知有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或者是求职时不够积极主动,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求职观念过于陈旧,无法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过于眼高手低;缺乏实干精神,过于看重用人单位的薪资福利待遇,期望得到较高职位,想要一步登天。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改善策略

3.1 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能力

要改变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首先就要从大学生个人做起,改变个人原有的狭隘认知,充分认识自己,学会发现自身的就业优势,以较理智的心态来看待当今的就业形势,以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个人重大问题的决定,培养个人良好的就业心态,积极面对就业问题。打破原有“一职定终身”的就业观念,不过于追求“铁饭碗”,正视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尽量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

3.2 学校、社会的辅助作用

从学校方面出发,应对自身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设与市场发展相关的专业,加强实训能力的指导,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的就业指导,让就业指导贯穿他们的大学生涯,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就业意识。还应积极建设就业心理咨询室,并进行大力的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解决内心的困惑。

从社会方面出发,应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岗位,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并且也能够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接受挫折教育。另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让更多的用人单位消除性别、地域等方面的歧视,更加重视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

3.3 改善大学生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应尽早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过分干涉子女的就业问题,更多关注子女个人地能力、特点,听取子女意愿,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子女就业时不给予过多的压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紧张,还应鼓励子女进行自主竞争、自我尝试、自我发现,逐步明确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

3.4 进行最终的效果评价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从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部分大学生就业认知的扭曲,急需接受正确的就业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应快速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专才,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共同努力。

4 结语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仍然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刻不容缓,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心态,为他们的人生规划提供较为准确的指导。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子女心理
Tomb-sweeping Day
心理小测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心理感受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心理小测试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