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 张婉陶
摘 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需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作为新的育人载体能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怎样结合,意义如何?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为例,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微電影教学法的可行性、原则性和价值性,探索与运用微电影教学法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对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电影;“概论课”;可行性;原则性;价值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1-0058-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9.01.00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新时代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实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模式转型、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微电影作为新的育人载体如何运用到“思政课”中,以往研究成果更多是从宏观角度探讨微电影教学法在“思政课”的运用,强调其载体功能。为了使微电影教学法运用更具针对性,本文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思政课”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所具有的可行性、需坚持的原则性以及其体现的价值性。
一、“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的可行性
微电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微电影教学法符合“概论课”课程特点,契合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深受年轻人喜爱。微时代背景下,“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BT3](一)微电影教学改革切合时代发展潮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时代发展要求“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革新。当今世界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以势不可挡之势蔓延,中国已经进入微时代。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视听样式成为现代年轻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三微”特点,而且有系统理论知识作为内容支撑。微电影所具有的形式特点和传播优势,使其成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宣教形式。
“概论课”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立足新时代、顺应新时代,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往“概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教师授课更多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教师全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主动性难以发挥;再加上学生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对课程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转变这一状况,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探求问题的答案就要从时代特征出发。“概论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借助微电影这一新的育人载体,发挥其作为文化、活动和传媒载体的功能,不断推进微电影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BT3](二)微电影教学法符合“概论课”课程特点
微电影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为蓝本,学生自由结组,自编、自导、自演反映课程内容和时代特色的微电影。学生拍摄产生的优秀微电影作品,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在课堂播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微电影作品主题展开研讨,以提升学生认知,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方面,微电影“三微”的特点能与“概论课”有机融合。第一,微时长:微电影叙事节奏快、内容短小的特点把“概论课”内容通过故事和流动影像来传达,潜移默化地将理论主题更接地气地传递给学生。第二,微制作:微电影拍摄剪辑周期短,学生能根据教师设置的主题,在较短时间完成微电影制作的相关工作。第三,微投资:微电影低成本高效能的特点有利于融入“概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概论课”作为“思政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适合运用微电影教学法。第一,“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样微电影以系统理论知识为支撑,拍摄前要先确定其理论主题,二者具有一致性。第二,“概论课”所涉及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侧重于回答和解决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微电影拍摄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理论认识的过程,两者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概论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党建、军事、外交等领域,是一门各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同样微电影题材宽泛,可以反映现实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因而两者能够相互融合。第四,“概论课”关切国内外大事,聚焦时事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微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的也是社会热点问题,与“概论课”的课程特点相吻合。总之,微电影教学法符合“概论课”课程特点,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BT3](三)微电影教学法契合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善于思考问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微电影作为新型的视听样式,深受大学生喜爱。同时微电影教学契合了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更倾向于积极主动探索而不是消极被动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概论课”教学改革要不断探索契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4]大学生要在高校锤炼成才,通过“思政课”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概论课”教师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微电影这一平台,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切合学生实际需求,把微电影教学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置主题,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微电影作品,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满足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的需求,自觉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BT2]二、“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的原则性
“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推进微电影教学法应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BT3](一)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
“概论课”既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运用微电影教学法要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第一课堂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是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理论传输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的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5]。
在第一课堂,针对“概论课”的理论性和时代性特征,教师把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设置不同专题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内容。在第二课堂,教师对学生进行微电影拍摄的基本培训,指导学生确定微电影主题,讲解拍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自由结组,查阅资料、集思广益确定微电影片名、拍摄思路、剧本等。同时小组内部确定成员分工,如导演、演员、剧务等职务和角色的分配。小组成员完成结组名单与设计思路的书写,提交教师审核通过。前期工作完成后,学生着手微电影拍摄与剪辑工作。作品完成后提交,由教师评审小组作品的等级成绩,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在第一课堂展播。在第一课堂,教师根据授课进度播放相关主题的优秀微电影作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在第二课堂拍摄相关微电影作品,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概论课”的认知,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润物细无声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微电影教学改革为例。在第一课堂,教师讲授了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有一组学生深受启发,结合当时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第二课堂拍摄了一部反腐题材的微电影作品《打虎上山》。这部作品无论从立意、编剧、拍摄到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被评为优秀微电影作品。下学期在第一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讲授相关专题时,将《打虎上山》作为精彩教学案例随堂播放,要求同学们认真观看、开展讨论、撰写观影感受,同时启发同学们在第二课堂拍摄相关主题的微电影。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问题的认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认知是践行的前提[6]。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4]在第一课堂学习理论,在第二课堂践行理论。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原则,更好实现两大课堂互融互通互动,增强了“概论课”的实效性,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具体实施步骤见图1。
(二)坚持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强调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潮流,因时而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1]。将微电影教学法运用于“概论课”中,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习近平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7]“概论课”因其课程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师责任更为重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概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8]因此,“概论课”教师主导作用体现的不是照本宣科的讲授,而是要结合课程特点,紧跟时代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利用微电影教学的平台,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认真思考、积极实践。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微电影教学改革为例: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学生专业特色及其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教材和时事热点问题设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微电影的形式展示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维系和加强。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重视其自觉能动性,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可能自发释放出来,需教师加以引导和启迪。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专业所长。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9]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微电影教学改革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拍摄相关主题的微电影,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概论课”内容有机结合。如教师在第二课堂授课时,指导政法学院的学生拍摄法律题材的微电影,截至目前已产生的法律题材优秀作品有《饭局》《爱廉说》等;指导文学院学生拍摄传统文化主题的微电影,代表作品有《古韵莲池·隽永墨香》《匠心独运写意人生》等;指导新闻学院、管理学院学生拍摄有关环卫工人、农村留守儿童等民生热点问题的微电影,代表作品有《爱在微光》《走进大山》等;指导历史学院学生拍摄中共党史和抗战历史主题的微电影,代表作品有《不能忘却的纪念》《老兵访谈录》等;指导生命学院和化学学院同学拍摄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微电影,如《让绿蔓延》《再见,雾霾》等。其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拍摄相关主题微电影作品。为保证拍摄工作顺利展开,学生需对影片主题所涉及到的“概论课”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梳理。这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真正的课堂主体。最后,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学生拍摄微电影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宏观上把握方向,设置选题;学生微观上精心设计,自主实践,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微电影教学,课堂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由过去学习的指挥者、灌输者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由学习的客体成为学习主体,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BT3](三)坚持“借船出海”与“自谋出路”相结合的原则
“概论课”推进微电影教学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借鉴已有经验,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借船出海”与“自谋出路”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的“借船出海”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网上精心选择适合的微电影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发挥优秀微电影的文化育人作用[10]。“概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微电影和公益片作为教学影片在课堂进行展播,如《光荣与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奋斗》《中国进入新时代》《去腐》《共同的诗》《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等,特别是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3年和2018年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幸福阳光》和《幸福阳光2》。这些作品展示了关于中国梦、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严治党、“一带一路”、环境保护、人生价值等主题,切合“概论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为“概论课”微电影教学改革扬帆起航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所谓的“自谋出路”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创作微电影,并将优秀作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体验式教学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引领大学生感知和领悟生活,并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10]。在推进微电影教学改革之初,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微电影拍摄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只能“自謀出路”,摸着石头过河。教师边学习、边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微电影教学改革之路。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微电影教学改革为例,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借鉴已有作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拍摄完成3 000多部不同类型的微电影作品。具体来说微电影的类型有三种:1纪录片:学生运用微电影记录历史、思考社会问题。如以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为切入点,记录毛泽东在城南庄革命历史的《曙光》;反映精准扶贫问题的《大山深处》等。2剧情片:借助微电影这一载体使学生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主旨的《打虎上山》,反映河北大学保洁员爱岗敬业的《最美九教人》等。3动画动漫片:学生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结合自己专业和特长,通过剪纸、手绘等形式完成微电影拍摄。如纪念陈赓将军的《倔强的小红军》,强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孤岛蓝鲸》等。学生正是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社会、认知国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
“借船出海”强调的是学习借鉴优秀微电影的主题构思、拍摄技巧。“自谋出路”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自主实践。“借船出海”与“自谋出路”两种教学途径相结合,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断增强“概论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BT2]三、“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的价值性
“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对于实现教育理念人本化、教学内容生动化、教学方法艺术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BT3](一)实现教育理念人本化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做好人的工作为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改革要遵循这一主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了学生的现实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概论课”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开拓创新。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结合“概论课”内容和学生理论诉求,指导学生进行微电影拍摄。此外,“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微电影拍摄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严格落实,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大家群策群力、精诚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增强了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BT3](二)促使教学内容生动化
微电影教学法在“概论课”的运用,有利于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微电影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呈现“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生动化。“概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电影教学法运用恰好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问题。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看和拍摄微电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拍摄微电影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理论认知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微电影的创作、演出、拍摄、制作,去感知和领悟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和验证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理论、践行理论,使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内容生动和鲜活起来,使“概论课”教学接地气、有灵气。同时优秀作品展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和热情。用学生原创作品进行教学,此种途径具有原生态特质,演员、场景大多是大学生所熟悉的,更好地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既教育自己又影响他人。微电影特有的优势,让“概论课”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践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和政治教育。
[BT3](三)促进教学方法艺术化
艺术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最高境界。艺术化是人性化、人文化、情绪化、审美化,是实现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概论课”运用微电影教学法促进教学方法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