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娜
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扩招政策,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跻身到就业择业的大军之中,剧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有820万毕业生,加上前几届的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海外留学归国的学生,当前,我国至少有1200万的青年待业大军,而且,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仍缺乏明显的着力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应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国院办于2015年3月11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在医学院校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医学院校应根据《指导意见》,在教育方面深化改革,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着力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精神,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政府为了寻找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倡导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应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民生布局,加大力度建设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努力培养本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从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减轻学生就业的压力。接下来,笔者就简单分析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创设的路径。
1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要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柚子的教学资源,统筹政府、医院、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学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依托“产、学、研、用”结合的有效培养模式,优化并促进医学院校与医院、政府之间创新创业的优质资源形成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根据社会发展以及相关医院用人的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课程体系,既要融合医学专业的特色,又要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讲师的安排上,应聘请专业理论教师以及校外成功创业人士,尤其是成功创业校友组成的创新创业专门教学团队,向学生传授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他们创业经历与经验,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获得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从而多举措地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2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在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外,学校还应着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合学校、医院和政府的资源,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医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们提供多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同時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与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并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力度扶持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行为,多方筹措资金,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创新创业培训的计划项目以及他们创业实践、成果孵化方面的资金保障。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的竞赛和活动,对于在竞赛和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大学生予以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并推荐其中优秀的项目并入实验室开展深入研究或者推荐到孵化基地直接进行项目的孵化。此外,学校还应完善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予以合适的物质奖励,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在职称评定或其他的各类评比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此支持、扶持并保障广大师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创新创业。
4 开展形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
医学院校除了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激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以外,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如第二课堂教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成果交流展示会、创新创业研讨会以及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努力培养本校的“创客”土壤,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加强培养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灵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进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医学院校要根据国家推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以此提升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从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