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蒋华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任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市虹口区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居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充实的载体。目前虹口区在海派文化挖掘利用、红色遗迹开发保护、打造先进文化品牌方面还存在滞后与不足,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但可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全力打响虹口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起到重要作用。
一、发掘虹口文化,打响“文化三地”品牌
习近平同志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对虹口文化资源作出了高屋建瓴的定位: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居地(简称“文化三地”)。这是对虹口文化作出的准确定位和高度肯定。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文化综合实力领先、文化发展潜力强大、地域文化软实力特色显著等。虹口区具有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比如,近代中国第一部电话、第一盏电灯均诞生在虹口;还有第一个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澄衷蒙学堂,这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企业家主创的私立现代学校,胡适曾就读于此;中国第一代电影和新式戏曲都诞生在虹口,1908年开办的虹口大戏院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可以说,虹口是近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下的海派文化的缩影。
虹口还有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比如有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共江苏省委旧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等我党早期的活动遗迹,也有李白烈士纪念馆、瞿秋白故居、周恩来在沪革命避难处、赵世炎烈士故居、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等红色名人旧居。虹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缩影。开发整合、有效利用虹口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理念、信仰、精神的彰显和传播,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二是为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翔实贴切的教材,而干部党性教育又会推动红色资源的研究与转化。三是有利于引导大众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虹口特色的海派文化和近代以来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积累的我党红色文化相結合,三者并举,必将对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起到重要作用。
从虹口区的发展来说,发掘文化资源,也是虹口今后五年“文化强区”的发展目标。虹口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相比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另外,发掘文化资源也应成为当前虹口区的重要治区方略。文化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对区域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引领和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起到整体提升的效果。同时,这也符合打响
“上海文化”品牌的目标。发掘虹口文化资源,既能推动虹口“文化强区”建设,又能提升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发挥好文化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效应。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应当整体规划,协调推进。
二、发掘虹口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全面落实习近平同志对虹口“文化三地”的重要论述,应加大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创新发展力度,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彰显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内涵,更好发挥文化资源对坚定文化自信的推动作用。未来应打造一批红色底蕴彰显、海派特色鲜明、感知识别度高的文化品牌和特色项目,将虹口打造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之一。
1.弘扬虹口红色文化
依托虹口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弘扬建党初心为己任,加快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利用,积极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将虹口打造成传承红色文化、“党的诞生地”发掘和宣传工程的核心区域,打响虹口红色文化品牌,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1)打造四川北路红色文化街区
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占地近2平方公里,以四川北路为中轴,从南部武进路至北部鲁迅公园,涵盖两侧支马路和旧里弄,目前有红色文化遗迹旧址57处,是上海和虹口红色文化遗迹旧址最多的区域之一。通过对红色文化场馆的改陈建设和修缮、红色文化资源的盘活和开发、红色文化活动的深化和提升、红色文化地标的设立和推广、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和运营等,可以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红色传统,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和现代化实践,让红色文化变成市民身边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文化现象。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城市斗争史和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发展史,带动虹口的红色文化建设,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的热情,让四川北路红色文化街区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2)建设“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分类梳理和研究区域内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旧址遗迹,运用新媒体技术挖掘旧址遗迹的故事和特点,编制发布虹口文化旧址遗迹目录和地图,并运用二维码“扫一扫”技术实现场馆的全媒体阅读。同步推进文、商、旅综合配套整体开发,依托区内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市有关部门合作策划开发6条“发现之旅”红色主题旅游线路,在“上海方舟”首批列入长三角城市群“岁月余味”体验之旅示范点的基础上,通过线上引导、线下参观,加大对虹口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加强对区内留有红色印痕、海派印象、名人印记的里坊建筑的整治修缮,不断打造充实虹口“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3)推进红色文化创造性研究和发展
建议加强红色文化发展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鼓励专家学者、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对红色文化的现代性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好虹口的红色传统,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实践和现代化转换。加大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围绕建党100周年和左联成立90周年等重要节点,发挥红色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作用,对左翼文化运动与中共早期文化战略等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以“国旗广场”为核心,充分发挥“国旗文化”“国歌文化”等区域文化优势,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创意品牌和项目,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楼宇、进企业,引导虹口市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2.开发虹口海派文化
在海派文化开发方面,建议进一步凸显虹口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区域空间载体与文化功能融合,不断注入具有海派特色和上海风情的文化发展内涵,大力推进海派文化品牌建设,提升虹口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的影响力,形成高品质文化特色和发展优势,使虹口成为彰显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
(1)打响多伦路文化品牌
建议启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提升计划,开展多伦路建筑群导览工作,如做好二维码铭牌等建筑导览系统,挖掘多伦路周边优秀海派建筑资源,利用“互联网+”,让建筑可“阅读”。制定多伦路全年活动计划,与市演艺协会协商,研究引进体现绘画、音乐等特色的“街头艺人”,逐步恢复电影小舞台、鸿德堂夏至音乐日、文化集市等特色文化活动,提升街区人气和知名度。用好多伦路现代美术馆资源,提升展馆品质,整合多伦路上的各类民间文化资源,策划举办当代艺术展及民间收藏展等文化项目。推动景云里等更多场地资源和特色建筑的开发开放。打造街区景观,加强综合环境整治和街区微景观设置。
(2)打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品牌
建议围绕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打造成国家级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平台的目标,深入剖析、讲好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等历史,丰富和提升展陈内容,为传播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相关文物的搜集整理和史料征集力度,对现有馆藏600多件实物史料进行文物保护评审,积极推进申报“世界记忆遗
产”工作。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传播,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海内外巡展,推进文艺作品创作。探索成立国际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打造国家级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平台,使其成为上海传播和平、友善信念的桥梁。
(3)推动上海文学博物馆建设,打响“现代文学重镇”品牌
虹口是20世纪30年代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坛巨匠的聚集地,被誉为“现代文学重镇”。为复兴“现代文学重镇”风采,虹口区已与上海市作协合作筹建上海文学博物馆,预计2021年建成,迎接建党100周年。建议以上海文学博物馆建成为契机,参与举办上海国际文学周、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活动,推进虹口乃至上海海派文学的创新和繁荣。上海文学博物馆未来将以上海文学史料等文物研究为基础,以展示海派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为主要内容,建设集收藏、研究、教育、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博物馆,设立上海文学文献档案中心,打造成为上海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3.打造现代都市文化
(1)打造北外滩文化发展轴,扩展上海滨江文化影响力
重塑苏州河河口风貌区功能,建议加大对苏州河作为“上海母亲河”的主题宣传,以星荟中心、苏宁宝丽嘉等项目开业带动苏州河河口商旅联动发展。发挥北外滩区域空间优势,加大对“上海源”文化地标的塑造宣传。打响虹口作为“上海证
券、上海航运、上海邮政”三大发祥地品牌,推进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和空间建设,展现具有浓厚海派文化特色的金融、航运和邮政发展史。实施提篮桥历史风貌区的整体保护开发,推进犹太难民纪念馆扩馆、提篮桥监狱功能调整、东山电影院功能置换等工程,与上实中心音乐剧场、星港国际等大项目形成联动,推进打造形成集文博、休闲、商旅功能为一体的“海上方舟”特色文化主题区域。2018年虹口区已经启动上实百老汇文化综合体项目,预计2021年建成。推进“空中篮球场”等文体设施建设,举办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建投读书会等品牌活动,引入演艺名家、知名文化机构,推进北外滩文化功能的整体提升和现代都市人文精神的塑造。
(2)深耕重点行业,择优做强文化产业
目前影视文化、音樂娱乐、数字出版、广告会展等行业已经在虹口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四小龙”,建议通过做强文化产业,为打造虹口现代都市文化提供动力。以影视产业为例,当代影视文化产业附加值高、经济带动性强、社会影响面广。虹口应发挥自身历史底蕴和传统优势,按照百年前“全产业链布局、万国班底云集、名家名作荟萃”的产业发展方式,加强传承创新,支持和培育本土优秀影视文化企业,再造影视文化的产业高地。当前,虹口已建两座环上大影视文化产业园,集聚了上海影视文献资料图书馆、上海电影学院教学基地、上海微电影协会、洪金宝培训中心(儿童)等机构和新文化、中技控股、皆悦传媒等近百家影视文化企业,挂牌设立了4个影视外景取景地,影视文化产业对消费、投资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3)凸显区域特色,不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虹口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都市文化的打造、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市民内在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提升整体市民素质、增强都市文化软实力方面,建议加强本区图书馆建设,办好上海影视文献资料图书馆,支持社会兴办书局书店书屋,支持建投书局、半层书店等品牌实体书店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布点洄游书屋、菜场书屋、小巷书屋、楼宇书吧等,支持鼓励举办读书社及朗诵阅读沙龙活动等,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为坚定文化自信夯实群众基础。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共四大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王萌系中共虹口区委党校讲师,蒋华福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 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