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业大省推进绿色兴农的战略框架与实现路径研究

2019-06-11 22:09郭晓鸣廖祖君巨栋王倩
中国西部 2019年1期

郭晓鸣 廖祖君 巨栋?王倩

〔摘要〕 四川作为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实施绿色兴农战略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事关美丽四川建设,事关数千万人的当代福祉和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力求摸清四川绿色興农的资源环境基础,梳理四川推进绿色兴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川绿色兴农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绿色兴农;资源节约;国土空间管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1-0007-12

一、引言

近年来,四川农业现代化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1〕从发展现实来看,四川建设全国农业强省,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环境退化风险高和乡村衰落遏制难三大挑战。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推进绿色兴农发展是有效应对这些现实挑战的关键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国,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2〕要实现绿色兴农,就必须明确绿色农业的内涵要义和实现路径。学界对绿色农业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类观点,第一类认为绿色农业是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属于相对狭义的观点。王兵提出,绿色农业是一种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3〕陈来生、霍学喜认为绿色农业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对环境无害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4〕严立冬等提出绿色农业是绿色食品或无公害食品的产业基础。〔5〕第二类认为绿色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形式,这是相对广义的观点。周新德认为绿色农业是指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绿色农产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6〕谭秋成认为绿色农业包括良好农业规范、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保护性农业等。〔7〕关于绿色农业的实现路径,学者们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李由甲认为绿色农业发展需要从绿色消费意识、发展体系与制度、农业法治的科技支撑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来着手。〔8〕杨灿、朱玉林提出绿色农业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业生态管理。〔9〕严立冬等从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两个方面分析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10〕梁增芳等建立回归模型,从农户从业意愿的微观视角分析了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11〕

综上,学界对绿色农业内涵做出了比较宏观的探索,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径和影响因素也从微观视角进行了分析, 但缺乏从中观的区域性视角进行研究,未能将绿色农业与农村、农民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究范围还有拓展的空间。本文认为绿色农业是相对成熟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绿色兴农是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增加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以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从而形成的一种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新格局。〔1〕西部地区是内陆地区、农业资源富集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四川是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推进绿色兴农具有良好的现实条件和后发优势。本文从四川绿色兴农的资源条件入手,结合四川绿色兴农发展的基础、潜力和现状,提出四川绿色兴农“2345”战略框架,其中:“2”是指两个定位,“3”是指三步走递进目标,“4”是指四个着力点转变,“5”是指五大战略重点突破。

二、四川绿色兴农的资源条件判识

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生态资源富集,人文环境绝佳。绿色是四川农业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兴农必须立足四川资源环境本底以及水土资源匹配性,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兴农之路。

1.四川绿色兴农的资源优势

(1)四川省绿色资源充足,绿色兴农发展潜力巨大。全省高等植物种数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芳香及芳香类植物种数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野生菌类品种数占全国的95%;药材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猕猴桃产量居全国之首。拥有省级农科院1所、市州级农科院14所、农业科技人才近3000人、农业科技园区240万亩,要素储备普遍高于周边省份。

(2)环境资源良好,绿色兴农生态本底扎实。人均水资源量达420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倍。年降水量约为1000~1200毫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土壤资源丰富,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5%和32.6%。植被覆盖率高,2017年全省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达到84%,高于全国水平近30个百分点。

(3)气候资源优越,绿色兴农条件得天独厚。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多、无霜期长,天然适合粮食绿色生产。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干湿季明显,光热充足,天然适合芒果、石榴、葡萄等水果绿色生产。川西北地区多数属高山峡谷地带,冬寒夏凉,水热不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日照充足,天然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等绿色产品。〔12〕

2.四川绿色兴农的资源约束

(1)环境资源约束显现,绿色治理任务繁重。据调查,四川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34.3%,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1.20%,林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7%,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38.3%。来源于《四川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省147个国、省控监测断面中,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达27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仅为81.6%,除甘孜州外。低于贵州、重庆、云南等周边省市5个百分点以上。来源于《2016年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2016年四川地质灾害发生227次,是重庆的2.36倍,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为15%,高于重庆和云南的平均水平。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近2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超过30%,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省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2)土地资源支撑不足,绿色开发掣肘明显。一是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四川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6公顷,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70%。二是土地利用潜力不足。全省土地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占比仅为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土地利用类型以林牧业为主,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质耕地占比水平则更低。三是土地林地保护压力大。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仅35.22%,比重庆低3.21个百分点,比贵州低1.87个百分点,比云南低14.81个百分点。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整理而得。

(3)市场资源培育滞后,绿色产品知名度不高。一是地形复杂导致绿色农业市场开拓受制。绿色农产品产地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相对边远的地区,而四川省货运铁路不发达,农产品运输主要依靠公路,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导致四川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难度较大。二是绿色农业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绿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品种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三是绿色农业的市场主体发展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绿色农业开发的相对较少,财政涉农资金对绿色农业企业支持不够。

三、四川绿色兴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四川2010年以来绿色兴农发展情况的纵向度量,以及与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市相关数据的横向比较,明确四川省实施绿色兴农战略的优势和制约,以期在战略推进中能够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1.四川绿色兴农的发展现状

(1)绿色生产水平逐渐提升。农用物质利用效率有所提升,施用强度不断下降,2016年四川万元农业增加值所耗费的农药24.3公斤,比2010年水平降低3%;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8.62公斤每公顷,比2010年水平降低6.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逐渐提升,2016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较2010年水平提高30个百分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化利用率约为6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77.8%。农膜科学使用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72.5%,比2016年提高3.4个百分点。

(2)绿色开发布局初步确立。以四川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川南低中山区、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盆地西缘山区和安宁河流域“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建立农业发展基本格局,〔13〕据此确立平原地区、丘陵地區大部分和安宁河流域为优化发展区,盆周山区大部分和安宁河流域以外的川西南山地区为适度发展区,川西高原区和部分盆周山区为保护发展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与方向,重点推进川西“稻菜”轮作、优质奶牛蛋禽,川中柠檬产业、优势禽兔,盆周山区名优绿茶、优质牛羊肉,长江上中游柑橘、猕猴桃和川西北优质牦牛、绵羊等优势农产品主产区。

(3)绿色治理成效不断显现。农业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3.30%,比2010年提高16.92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达到68589个,比2010年水平提高1.09倍。水库数量达到8117座,比2010年增长20.1%,年均新建226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8万公顷,比2010年水平提升41.9%。绿色防控治理能力逐渐增强,全省共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园区953万亩、全国病虫监测预警区域站50个、省级病虫重点测报站60个、培育壮大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2000余个。农业抗灾能力有所提升,2016年,四川省成灾面积60.9千公顷,比2010年水平降低66%。

2.四川绿色兴农的主要难点

(1)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压力大。一是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2016年四川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达到369.8公斤每公顷,是贵州的1.6倍;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8.62公斤每公顷,是贵州的2.85倍。二是化肥、农药施用效率不高。2016年四川万元农业增加值所耗费的化肥为104.2公斤,是贵州的1.2倍;万元农业增加值所耗费的农药24.3公斤,是重庆的1.2倍、贵州的2.1倍。三是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局部地区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34.3%,轮作休耕不够。

(2)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一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四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仅62%,50%左右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无害化处理,显著低于周边省份水平。二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升缓慢。特别是油菜、豆类、薯类等秸秆综合利用率则相对较低,部分偏远地区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存在污水处理难,沼渣、沼液利用不配套,二次污染突出等问题。三是农业绿色开发的科技支撑和应用不足。新型农用可降解地膜研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当前可降解地膜存在拉伸强度、降解时间与农艺要求不匹配,使用成本高等缺点,尚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

(3)农业绿色生产制度不健全。一是绿色农业标准建设不完善。全省尚无统一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全程检测体系和执法问题需统一协调,绿色技术标准能否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也尚待考察。二是绿色农业监管体制不健全。对绿色农业的监管范围仅限于终端产品,缺乏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导致假冒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三是绿色农业市场运作机制不规范。相当多的农产品企业还未形成绿色营销观念,只注重眼前利益,追求一个“绿色”卖点,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4)农业的绿色功能开发不足。一是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水平较低。农业尤其与旅游、文化和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普遍低于30%,难以为绿色农业提供优良的生产环境。三是对农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农业教育功能的载体建设不足,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等都市农业发达地区的“窗口农业”作用和“知识传播”作用不明显。

四、四川绿色兴农的战略框架与重点突破

坚持“生态优先、质量提升、小农为基、全链打造”发展思路,结合四川绿色兴农发展的基础、潜力和现状,构建四川绿色兴农“2345”战略框架,其中:“2”是指两个定位、“3”是指三步走递进目标、“4”是指四个着力点转变、“5”是指五大战略重点突破。

1.两个战略定位

(1)全国绿色农业发展先行省。力争在涉及绿色农业发展的主体参与、标准建设、激励约束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方面先走一步、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创新探索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梯次辐射带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扩散的示范带动机制。先行探索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机制和绿色农业开发机制,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和全国示范效应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2)全国绿色农业经济强省。努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扩大绿色农业覆盖面和区域,将四川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完善绿色农产品研发链、加工链、营销链,实现农业价值产出大幅提升,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深度挖掘农业的多功能和新业态,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示范区。

2.三步走递进目标

(1)到2020年,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普及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步匹配,总体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撑体系和体制机制的总体架构。

(2)到2035年,建成绿色农业发展先行省。科学合理的綠色农业生产力布局体系基本成型,建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14〕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乡村美丽宜居。

(3)到2050年,建成全国绿色农业经济强省。绿色农业成为全省农业的主体形态,小农户充分融入现代绿色农业经济体系,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15〕

3.四个着力点转变

(1)由注重农业生产功能向生产与生态功能协调并进根本性转变。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落实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尊重农业发展规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农业发展全过程。〔1〕

(2)由注重农产品保供给向保供给与促增收融合共促根本性转变。要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重点提高绿色农产品供给占比,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培育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贫困地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特别是要以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水平的持续提升,确保小农户分享农业绿色产业链价值增值。

(3)由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向创新与制度改革双轮驱动根本性转变。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以资源管控、环境监控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开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加工、运输、存储全产业链科技联合攻关,推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培育以绿色科技为引领的农业发展新动能。〔1〕

(4)由注重政府推动向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两手发力根本性转变。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度,通过市场激励和政策引导逐步让新型经营主体、广大农民形成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落实执法监管和政策支持,形成农业绿色发展的正向激励。要积极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模式,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兴农发展。

4.五大战略重点突破

(1)突破绿色农业发展空间失序的制约,典型推动一批绿色兴农试验示范。严格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农业多功能性、经济发展协调性,构建“一圈、一带、两片、多园”的绿色兴农核心空间布局。

“一圈”是指环成都绿色科技农业示范圈,即以成都市二、三圈层为核心,以德阳、眉山、资阳部分区域为拓展,以温江区、郫都区、蒲江县、金堂县、广汉市、仁寿县等为重点,以绿色农业的科技研发应用和绿色农业的教育宣传为探索方向的都市绿色科技农业示范圈。

“一带”是指安宁河谷阳光农业示范带,即以安宁河谷地带为基本范围,以攀枝花市、西昌市、冕宁县、喜德县、德昌县、米易县、盐边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等为重点地区,以绿色农事体验和森林旅游康养发展等为探索方向的阳光农业示范带。

“两片”是指川西北原生态农业示范片区,即以川西北高原地区为基本范围,以甘孜州的康定市、泸定县、九龙县、丹巴县、雅江县、炉霍县、德格县、稻城县、理塘县、巴塘县以及阿坝州的马尔康市、阿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小金县、汶川县等为重点地区,以绿色农牧产品种养和开发为探索方向的两个高原生态农业示范片。

“多园”是指丘区山区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园,即以川南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为基本范围,以川北的三台、射洪、南部、苍溪,川东的通江、宣汉、武胜,川南的合江、叙州、荣县,川中的中江、资中、安岳等县市区为重点地区,以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为探索方向的多个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园。

(2)突破绿色农业发展要素紧缺的制约,重点畅通一批城乡要素流动渠道。畅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渠道。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协同推进财政投入制度、社会资本引导制度和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改革。创新乡村投融资机制,构建城市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带动乡村要素共同助力绿色兴农的重要机制。全面构建涉农财政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工商资本与乡村资源融合,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畅通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渠道。围绕乡村农业科技需求,全力打造农业品种资源库、品种创制、技术体系、推广转化和成果应用的环环相扣的农业科技创新链条。围绕绿色农业的生产加工、产品贮藏、绿色防控、新品推广和绿色储粮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试验推广,构建支撑绿色兴农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技人员集中培训力度,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五新”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新肥药。的推广工作。

畅通专业发展人才进入渠道。以建立乡村人才吸引、培育和使用机制为核心,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针对人才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激励,突破城乡人才双向自由流动瓶颈。增强乡村对城市人才的吸引力,建立乡村人才长效引进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借用”城市人才扎根乡村做实事。根据各地乡村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制度改革。

(3)突破农业绿色发展环境趋紧的制约,着力打响一批生态环境治理战役。打响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战。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掌握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建立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通过切断污染源,改进耕作方式与种植结构,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稳步推进重点典型区域耕地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区建设,在龙门山断裂带石亭江流域、川南土壤酸化区、川西南矿产富集区和盆周矿产富集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打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从源头上减少化肥用量。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鼓励施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大力推进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四化”综合处理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的“五化”综合利用。完善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多种回收利用机制,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围绕沱江、岷江等重点流域区域,建设一批跨区域、跨流域、涵盖农业面源污染全要素的综合防治示范区。〔16〕

打响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战。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快实施休牧、划区轮牧围栏、退化草地改良、人工饲草地、牲畜棚圈等建设,开展若尔盖等国家草原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关注生态退化区生态恢复与治理,重点加强川西藏区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对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实施综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4)突破绿色农业发展业态单一的制约,探索创新一批绿色资源转化模式。创新农产品品质提升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及生物农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精准施肥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1〕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林(草)-沼-畜(禽)”、稻鱼(虾、蛙)综合种养等循环发展模式和技术,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化现代农业经济循环体系。

创新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农业+”的多种模式,促进农业与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多元产业、多种功能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农业农村优美景观,打造农业观光带和观光景区。发展休闲体验,开发养心益智、康体健身、健康养老、民俗体验等体验项目。发展科普教育,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科技园为载体,打造一批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发展文化创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农业景观和文创产品,推广文创农事活动体验。

创新生态资源产业化模式。开发生态资源的生产性功能,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形成“林、农、畜”协同发展模式。开发生态资源的生活性功能,推广自然体验、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等新型业态。开发生态资源的生态性功能,积极推进区域性碳汇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使隐性的、潜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显性的、现实的市场价值。

(5)突破农业绿色发展认可度低的制约,强力实施一批农业品牌培育工程。实施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工程。依托网络通讯、系统集成及数据库应用等技术,建立质量检测追踪信息化系统,对农产品产业链的种养殖、加工、物流到最终消费每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记录详细情况,实现产品“生产可记录、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身份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17〕

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主体培育工程。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向龙头企业授课,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树立品牌意识。从绿色兴农引导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对获得绿色认证产品给与奖励。完善“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保护政策,强化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

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程。以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为载体,打造一批“川字号”千亿级农业产业;进一步做响做大川酒、川茶、川果、川菜、川猪、川药、川油、川烟、川薯等“川字号”农产品区域品牌,将其铸造成为全球闻名的金字招牌。深入发掘农产品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推进成都天府源、内江甜城味、广元七绝、资阳资味、遂宁鲜、眉山东坡味道等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五、四川绿色兴农的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在顶层规划、体制改革、资金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政策支持机制,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四川绿色兴农发展。

1.构建绿色兴农投融资体制

一是由省政府牵头设立绿色兴农引导基金,建立财政注资、金融支持、抵押担保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协同推进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绿色发展,力争五年左右实现100亿元基金规模,累计投资规模2000亿元。二是积极整合惠农资金和涉农补贴,最大限度发挥惠农政策的绿色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三是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瞄准绿色农业发展需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领域的涉农客户予以倾斜。四是研究出台适应涉农特点的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办法。五是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积极发展多险种合作模式,重点探索绿色生态农业险、农村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新型险种的拓展和衍生思路。

2.深度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

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有序做好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通过深化改革明确集体资产归属、增强资产权能,健全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制,让乡村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为顺畅地流动。二是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相关改革试点。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土地“征转分离”制度,允许更多地区自主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多元入市路径。加大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力度,创新宅基地和农房利用方式,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为乡村旅游、度假康养、文创农业等新业态提供用地。三是積极创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继续做好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通过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农业共营制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土地资源。

3.加快绿色农业标准建设进程

一是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19〕推动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进一步加大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力度。建立健全全省绿色农业地方标准、技术规程以及质量监管制度。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森林食品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参与全国有机产品认证扶贫试点。二是实行全链条信息化质量监管。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贴标上市。〔1〕三是成立全省绿色农业标准化联盟。以标准化为纽带,整合产业链上各行业环节资源,吸纳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科研单位及社会团体等加入,共同制定本产业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

4.建立绿色农业负面清单制度

一是建立绿色农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严重污染地区治理。〔1〕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不能以旅游开发为名破坏生态环境,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二是建立农业投入品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列出各类禁止使用的农药、肥料、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目录,定期抽查农资使用情况。三是建立绿色农业发展一票否决制度。确保农业发展没有重大生态破坏、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资源过量使用等问题。对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实行永久性禁入。

5.完善绿色兴农发展激励政策

一是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工作基调,避免农业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对上游的生态补偿应重视扶持发展生态农业,对农民不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减产减收给予补偿。二是制定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基金扶持政策、财税补贴政策和金融保险政策。进一步落实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为主的“三补合一”政策,提高粮食等绿色优质农产品补贴标准,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结合联动机制。三是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奖补政策。对川酒、川菜、川茶、川果等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给予大力支持和奖补。

6.出台《绿色兴农行动指南》

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绿色兴农行动指南》。一是要加强衔接性,推动《绿色兴农行动指南》与农业相关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环保规划的高度衔接,保持与各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二是要增强指引性。结合已经出台的与绿色兴农相关的政策文件、各个层面绿色兴农的创新举措和典型案例、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行动等,编制面向政府、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兴农行动指南》,为推进全省绿色兴农发展提供指引,切实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EB/OL].(2017-09-30).http://www.gov.cn/xinwen/2017-09/30/content-5228960.htm.

〔2〕中共四川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奋力推进四川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N].学习时报,2017-09-27(01).

〔3〕王 兵.赤峰市敖汉旗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4〕陈来生,霍学喜.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途径和体系建设探讨——以青海门源盆地为例[J].开发研究,2006,(08).

〔5〕严立冬,张亦工,邓远建.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与组织管理方法初探[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1).

〔6〕周新德.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与效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

〔7〕谭秋成.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绿色农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8).

〔8〕李由甲.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03).

〔9〕杨 灿,朱玉林.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湖南农业绿色发展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

〔10〕严立冬,何 伟,乔长涛.绿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3).

〔11〕梁增芳,肖新成,倪九派.三峡库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的意愿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

〔12〕赵雯宇.四川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13〕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N].四川日报,2016-08-05(03).

〔14〕雷银霄.“互联网+”下的商城农业[C]//河南省农学会.2015年河南省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15〕施建霞.坚持“五个新实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8,(07).

〔16〕四川省人民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四川农业创新绿色发展行动方[EB/OL].(2016-11-1).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6/11/14/10403737.shtml.

〔17〕张道明.聚焦“四化”方向打造“四优”农产品[N].河南日报,2017-04-14(09).

〔19〕农民钱袋子更鼓米袋子菜篮子更优[EB/OL].(2017-02-07).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2-07/8143240.shtml.

(责任编辑 肖华堂 廖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