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井田
[摘 要] 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应对机制,如通过发展大学生的良好品格、关心特殊群体、引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来减少各项危险因素。就此进行阐述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 键 词] 心理弹性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232-02
大学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关键时期,而学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完善人格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的诊断、预防、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来纠正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两者的关系,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素养。重视学生心理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生活的过程当中轻松地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由于外界各项因素出现变动而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应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行为当中,而心理弹性的概念也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心理层面,主要指的是个体由于活动范围而出现的心理层面的变动。第二部分指的是弹性层面,这主要表示的是个体由于外界发生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收缩性质,这种性质的具体程度或是主要方式也会随着外界不同的状况而发生改变。在心理弹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主要是体现在其主观的情绪上。如果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对自己而言是相对危险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出现心理变动,而这心理变动会直接体现在他的外在行为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被社会化,因此他们会对所处环境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心理特征,很多学生会因为适应不了这种改变而出现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躁郁症等,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弹性而产生的,因此学校应当在心理弹性的视角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抗压能力[1]。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心理弹性也与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以及情绪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心理弹性对女性的影响小于男性,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女性通常会选择积极的面对或者是求助于他人,而男生通常会选择退避。并且在青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弹性都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的变化,个体的心理弹性会相应减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其心理弹性也有所差异,文科学生的心理弹性远远高于理工科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个人生活状态、学习意向以及社交能力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出学生们的心理弹性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对学生的情绪起到积极作用,保持适当的积极情绪能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这样一来,当学生在面对消极情绪和社会压力时,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二)家庭因素
大学是学生获得成长、提升自身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由于大学生受到年龄、经验等各方面的制约,在为人处事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大学生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叛逆、消极、颓废等不良因素[2]。在大学生的家庭生活方面仍然会出现很多矛盾和抗争,很多学生不能认同父母的做法,认为父母的决定是不正确的、过时的,在这一次次不理解的过程当中,逐步演变为学生与父母的抗争与争吵,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由一开始的愤怒转变为失望和孤单,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封闭心理,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面对这一问题大学生应当积极地找寻解决的对策,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环境因素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之间关于学习的竞争还是十分强烈的,在学生未来求职的过程当中,大学里的各项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条件,因此很多学生对期末成绩、奖学金竞争、入党名额、社团职位等都十分看重。在这些竞争当中,学生之间有可能会出现妒忌、孤立、攀比的心理,因而也会引起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直接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来诱导学生之间关系,触发一些矛盾[3]。因此我们需要在心理弹性的视角之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四)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角色,他处于社会与学校两者当中,并且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大多都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因此在处理事务方面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面对棘手的事情时很难及时地想出解决的方案。其次,由于大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基础,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比较吃亏,甚至会存在一些比较幼稚的行为,惧怕人群、不善于交际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面对教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相处以及领导的要求时,很多学生往往很难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准确的定位。因此,想要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应当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三、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弹性能够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思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引入心理弹性理论,能很好地缓解学生的焦躁和抑郁情绪,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生面对就业问题以及情感问题等各项事件时,能够为学生规划一个合理的方案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理论和应急以及防御理论都不同,应激理论主要是个体在比较刺激的环境下体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而防御理论是面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本能回避的心理,这两者都相对被动,而心理弹性理论则相对主动,它强调的是个体通过自我调控来逐步适应外界的环境。这种理论的缺陷较少,因此比较適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四、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的良好人格
大学生的品格是其发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有良好的认知,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来解决问题,控制自身的情绪,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良好品格,使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以一个乐观的心态来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弹性,避免消极心理给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关爱和帮助特殊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化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改善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心理弹性理论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也为大学生的各项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然而目前针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由于这部分特殊群体在大学生当中占的比例也比较高,很多因为心理健康导致的校园事件在这部分特殊群体中发生的概率也十分高。通过我们对大学生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可以知道,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就承担着较大的压力,相比较于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在心理弹性方面得分较高,在面对社会压力以及人际相处矛盾的情况下能够有较大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弹性。相反,很多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抗压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难题,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着重注意特殊人群,通过给予关爱和帮助来引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引导家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氛围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引导家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智力。家长应当注重自身的行为教育,通过正确的处理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的矛盾来为孩子营造一种家庭感情融洽放松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作为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能一味地进行指责,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纠正自身的行为。
(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作为心理弹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氛围、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来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前提之下,给予学生一种安全信任的感觉,通过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来为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由于个体面对压力时的心理极限都是有一个限制的,因此在出现消极情绪时,我们十分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来排解心中的压力,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帮助学生缓解消极情绪来推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内在保护和外在保护两者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自身保护因素以及外界危险因素两者之间的抗衡,因此基于心理弹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需要我们通过改善社会、学校、家庭这三者的外部条件来构造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各项保护因素,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学生的心理资源,以此使大学生获得自身的超越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体质健康和压力适应间的中介效应[D].电子科技大学,2015.
[2]程慧芳.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新视角:心理弹性[J].知识文库,2016(14):49-50.
[3]尤鵬程.大学生心理弹性、自我概念、羞耻感的关系及其内隐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
[4]黄洁,张慧勇,商士杰.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813-818.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