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辉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另外,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新形势下,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深入研究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创新路径。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党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208-02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教育平台,积极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理念与模式,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而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特点分析
(一)开放的环境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党建工作环境开放性明显提高,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其也充分体现了跨文化的优势,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开放性的环境也对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时刻关注社会动态,把新挑战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应对策略。
(二)主客体的交互性
“互联网+”的环境下,党员扮演着双重角色,其一方面是信息的发布者,另一方面又是信息的接受者。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应积极转变主客体角色,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布信息,以新媒体为载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1]。但是,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形态、言论的蛊惑,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制定完善的规范和制度,从而保证网络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丰富的内容
网络具有强大的搜索与传播功能,其可有效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信息需要,党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在信息储备库当中选用多种教育资源,大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判断浏览、保存和传播信息内容。与此同时,信息呈现的方式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视频和图片以及语音等可与当前较为常用的微博与微信软件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问题
(一)党建意识有待增强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必须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互联网相融合也已经成为学校党建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通过笔者的长期实践与观察,发现当前仍然有部分院校的党建工作人员不能正确认识使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一些党建工作者依旧坚持传统的理念,且没有积极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使得“互联网+”下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只停留在召开网络会议、在线观看网络学习视频等表层。此外,一些党建工作者不重视党建工作,使党员对“互联网+”观念意识较为淡薄。
(二)党建模式有待完善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依然采用以往的工作方式,如三会一课、讲座等形式,但多数党员更愿意尝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其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当前自主学习以及灵活互动的党建教育模式无法实现理想的党建工作效果。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的网絡党建工作模式并没有配备完善的监督管理和评价机制,无论是对党建工作本身还是党员知识技能学习均没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监管与评估[2]。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
(三)党建工作内容与实际不符
大学生普遍掌握了信息检索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关注点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果高职院校党建教育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那么将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与感召力。部分党组织依然采取单向管理的方式,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育形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虽然积极推行“互联网+”模式,但是在工作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党建教育与实际不符,因此同样达不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党建工作保障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中,专业党员培训力度明显不足,党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娴熟地利用新媒体,同时也无法引导和监督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因此在队伍及人员保障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特别是许多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人员只对党建工作本身予以高度关注,并未将其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因此导致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实际相互脱节。再者,高职院校没有投入充足的资金开展党建研究和项目研发,使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新媒体的融合效果不佳。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宣传工作,扩大党建影响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下,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继续加大对党建工作的关注力度和投入,更加需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充分利用如微信、微博等在内的各种新媒体优势,创建更加完善的学习平台。而为了能够有效吸引广大学生党员,促使其主动加入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还需要注意语言、形式的生动活泼,在创建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公众账号,并积极邀请学生以及党建工作人员进行关注后,定期发布党建工作安排,定时推送相关信息。同时应合理划分板块,并加大管理力度,如发布入党贴士、党的知识和党的最新精神及动态等。另外,还要设置与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模块,进而增强党建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时面临求职就业的现实情况,学校可将其与党建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在互联网党建工作公众号中向学生推送各种求职就业信息以及国家在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内容,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以更加生活化、实际化的面貌接近学生,进而大大增强学生对党建工作和党建教育的接受度。
(二)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
考虑到互联网中党建资源虽然数量众多、种类繁杂,但网络党建资源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在着力创建党建网站和网上党支部的同时,需要对网络中的党建资源进行精心筛选与有机整合[3]。与此同时,着重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如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人员可以主动联系学校相关技术人员在党建网站中设置屏蔽网,过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也需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党建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党建活动。依托校园网、微博等社交平台加强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以及学校党建工作人员针对互联网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大力邀请一些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进校讲座,运用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工作模式开展党建教育工作。
(三)搭建完善的平台,积极开展党建教育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在积极创新互联网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主动利用互联网创建党建社区。除了可以利用互联网召开网上支部会议,同时还需要注重互联网党建工作的互动性,使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可以积极进行讨论交流。笔者认为,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可以立足自身实际,采取线上结合线下的活动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与学生宿舍、党员活动室和党员社区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主动丰富支部生活[4]。不仅如此,考虑到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应用和普及率比较高,且软件本身拥有较高的互动性、时效性,因此学校可以积极筹建微党建等互联网党建工作平台,用以有效弥补传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不足。譬如利用微博中的“微直播”功能召开线上学生党建工作会议时,可以通过开启微博中的评论、点赞、弹幕等功能,邀请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和党建工作人员参与评论和线上留言,在各方的积极沟通与互动交流下完成党各项指示精神、先进理论的传达和传播。而此种具有极高互动性和时效性的模式也能够有效激发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和学习党建教育的积极性。
(四)加强党建保障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在创新互联网党建工作中应加大对党建的投入力度,积极优化机制建设,同时对“互联网+”党建工作予以合理的评估,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学校可以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网络党建工作人员充实现有学校党建工作团队,并且联合相关技术人员开发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党的规章制度以及各先进理论的自动计时平台等相关功能平台。另外,党建工作人员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互联网党建工作平臺中结合自身实际填写学习问卷等,主动了解学生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想法与建议,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善。在选任学校党建人员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重点对党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考察,尽可能多地选择具有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才。定期组织现有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人员参与关于互联网党建的学习和培训活动,积极鼓励其在平时的党建工作以及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利用互联网展开自主学习,从而不断了解最新的党建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为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想要实现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与互联网相融合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培养高素质且能够熟练应用“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党建活动团队,从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各个方面出发,在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互联网党建工作重视力度的基础上,对网络中的各类党建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彻底完善高校的党建工作,以此优化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蔚.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4):32-33.
[2]张华.“互联网+”背景下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实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1):52-54.
[3]李丽鹏,卞都成.移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20-123.
[4]张可菡,裴小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高校党员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16-1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