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刚
[摘 要]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类型需求都已发生变化。工匠精神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扬工匠精神无疑是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梦想的基本保障。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既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需要。对工匠精神进行粗略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中等职业学校弘扬工匠精神产生切实有效的帮助。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210-02
一、为什么重提工匠精神
重提工匠精神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到更加注重质量的阶段的重要要求,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必要举措。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摇篮和前沿阵地,在中职学校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引导,学生的专业技能会更加突出,专业学习会更加扎实,专业素养会更加完善。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环境下,工匠精神无论是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还是中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工匠精神的指引,学生会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养成敬业、精益求精、专注以及创新的职业精神,这对中职生的自身竞争力也是裨益良多的。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来自于初中毕业者,他们在初中或小学就被区别对待。从家庭、同学到社会,都对中职生有着偏见,认为考不上高中,将来只是学个技术找个工作而已。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这个缺口谁来弥补?现代职业教育是主要渠道。中职生正是直接从事各种职业的一线劳动者与建设者的主力军。适逢我国经济发展新时期,时代不仅仅需要广大中职生就业,更希望他们从业后能够敬业、乐业,从而达到专业甚至精业的水平。因此,我国目前急需、未来必需的各行各业的工匠,很有可能就诞生于芸芸中职学子之中。既如此,中职学校就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前沿阵地。广大中职生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人才保障梯队之一。中职教师,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历史使命。
二、工匠精神是什么
工匠精神概括地说,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专业程度、专业素养、专业经验,但是又不限于此。工匠精神是一种区别于一般精神的专业态度。无论是人的知识结构还是对待工作以及人事的态度,都是工匠精神的主要表现。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的千锤百炼与对工艺及技艺的精益求精,这既是职业操守,更是一种精神理念,甚至成为行业的文化传承。截至2015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亚洲的岛国日本企业最多,达到3146家;第二是欧洲的德国,有837家;第三是欧洲的荷兰,有222家;第四是欧洲的法国,有196家。[2]这些长寿企业集中出现在几个老牌工业强国绝非偶然,它们有什么共性吗?原因在于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其实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犹存已久。无论是古代的鲁班还是黄道婆,都是优秀工匠的代表。“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的店招,体现的是百年老店坚守的工匠精神。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曾提过:她和丈夫曾在东京一家著名的寿司店就餐,发现出品的寿司好吃到连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然而这间店只有区区六个坐席,她很好奇为什么店面不扩张。后来朋友解释道:东京最棒的饭店都很小,源于它们都只专注于做一樣料理,饭店追求的关键不是数量,而是对料理工艺的至善至美。
三、为什么在中职学校培养工匠精神是必要的
(一)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进一步提升,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夯实基础。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意图重塑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提高产品的品质,更加注重细节,从而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
(二)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中职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直接对接一线企业,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以严谨、耐心、专注、坚持的姿态投入工作中。具备工匠精神的优质中职生,必然获得社会行业的认可与好评。同时才能为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工匠精神是中职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中职学校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充实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以拓展自身未来的生存空间。这需要中职学生把工作当职业,把职业当事业,抛弃杂念,弃焦去躁,首先找到存在感、继而产生荣誉感、最终收获幸福感。在此人格的自我塑造与不断完善过程中,得以实现自身价值。可见,中职生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离不开工匠精神。
四、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都包括哪些内涵
(一)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19世纪时,德国工业刚刚起步,产品一是靠模仿,二是品质不高。当时作为工业革命领导者的大英帝国,由议会于1887年表决通过了一项法案,强制要求凡在英国销售的德国产品,必须打上“Made in Germany”的标志,以示区别。德国人知耻而后勇,经过不懈努力,现在“Made in Germany”已经成为创意精妙、质量卓越、价格高昂的代名词。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进步,不仅仅满足于合格品,而是追求良品、优品、精品、珍品、艺术品……在新经济时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无论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是普通工匠,甚至手工业者,无不需要创新精神。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是一种认知世界规律的方法,更是工匠精神的特征。只有实事求是,对任何事情都老老实实,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钻研和探索之中,工匠精神才能体现出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在中职学校中秉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态度,工匠精神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
秉承工匠精神,就要摒弃急躁浮夸,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久久为功,是业界水平得以提升的一种修行。这个历练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
我国工业化初期,为克服技术落后、条件简陋的困难需要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为增强国家实力需要“两弹一星”精神。在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更离不开行业工匠们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的追求,对工作细节和工艺水准的严苛要求与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
五、怎样在中职学校塑造“工匠精神”
(一)注重日常教学中的点滴培养
中职学校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升学或简单的从业,这本身就是价值取向短视与急功近利的表现。中职学校应该注重“工匠精神”的点滴培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塑造“工匠精神”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在自己的岗位领域勤学苦练、凝神深耕,认准价值取向,专注在一个领域内打磨,精益求精,做出人所不能及、成他人所未达到的成就。
(二)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措施。学生只有置身于严谨、和谐、有秩序的校园环境中,才能切身感受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追求和涵养,为工匠精神的最终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在中职校园这一微观社会环境,完善建设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比如,设置古今中外名匠展览厅、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到知名企业参观、与著名工匠面对面交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达到以全方位影响人、以多角度塑造人、以多渠道教育人的总体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以名师名匠为楷模,继而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职业人才。
(三)不容忽视的德育
虽然技艺可使匠人立足生存,但传统中国匠人并未局限于单纯的技艺,正如朱子所言:“器者,各适其用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深刻说明了德在传统工艺中的重要性。中职生的自身修养普遍不高,严重限制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一个人具有高超的工艺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优秀的道德和涵养,其专业精神是很难让人信服的。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涵养、有责任的新时代中职人才。除了一般的德育课程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班会,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不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为工匠精神的形成做好思想铺垫。
(四)不断提高一线教师的职业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导师之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是现阶段职业教育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双师型教师不足,部分教师客观上缺少深入企业的机会与平台,主观上可能也存在着觉得自己理论足够了的消极思想,从而导致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实战经验贫乏,从而不能很好地对口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创新意识不足,教师教学态度不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有待改善,尤其是自身专业知识陈旧落后,和企业以及市场需求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职业水平的再深造、再提高,建立和完备教师职业水平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从师资力量方面保障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持之以恒地以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引领着人类前进的航向。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亟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我们广大教师,要响应“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的号召,坚守中等职业教育战线,匠心教书,潜心育人,让工匠精神在广大中职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董凡铭,赵研,张嘉纯.大数据人资管理视角下辽宁工匠精神传承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2]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尹慧.工匠精神的哲学意蕴与现代表达[J].教育学术月刊,2018(1):16-23.
编辑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