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摘 要] 技工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区域发展中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互动频率最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技工教育不断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创新技工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新的技工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和互动模式。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正处于经济转型极度困难时期。在“推动山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结合在技工院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就业热、招生冷”、毕业生待遇落实困难、技工院校发展前景等问题,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技工教育良性互动的成功案例,针对服务山西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提出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坚持教育培训并重等措施,促进山西技工教育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经济转型升级;技工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192-02
2016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然而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取得了积极进展。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而面向地方经济服务的技工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能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今后技工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技工教育间的协调互动
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程的加快,将会对劳动者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然而,技能人才短缺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的水平,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南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成经常性。综上,增强技能人才培养是实现山西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必备条件。
(一)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发达国家为保障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采取了种种措施。以德国为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曾被称为战后德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强调职业教育是国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明确了双元制中政府、行会、学校、企业各自的职责——联邦政府确定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范围,并为每个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制订并颁布培训规章;州政府的职责是举办职业学校、培养和管理教师、提供经费、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行督导评估;行会负责对企业培训的日常监督与管理;学生每周在学校上1~2天课,其余时间都在企业实践。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招生即就业。“双元制”教育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能够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实用技能,大大提高就业适应能力;而企业则节约了员工岗前培训投入的大量经费和时间。
(二)国内发达地区技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技工教育被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广东从2010年起,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全省百所优质技工院校与千家重点企业对接,向企业提供现代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并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中心,实行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科研紧密融合,加快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工队伍。2012年10月以来,广东省已有21个市人社局和82所技工院校与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262家企业对接,达成1880项合作。
二、山西经济转型升级任务
2016年10月31日,骆惠宁书记在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与发展任务。
(一)在推动转型升级中走出山西路径
201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综改试验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赋予山西最大的综改性政策,也是山西省的一号工程。设立“综改试验区”其目的是要消除山西省多年来形成的“资源型经济”弊端,为现行经济社会发展摆脱困局,形成多元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实施“六大工程”和深化供给侧改革
山西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线。按照中央及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能源产业创新、传统优势产业提质、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双创孵化新产业新业态”六大工程,构建具有鲜明省情特点的支撑多元、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以装备制造发展推进产业升级
随着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装备制造业成为继煤炭、冶金产业之后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山西省提出要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将山西建设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
三、山西技工教育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技工院校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截止到2015年底,山西省共有技工院校98所。其中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17所,普通技工学校74所。目前,山西省技工教育在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提供更好服务和技能人才支撑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就业热、招生冷”,技校生源不足
“硕士易找,技工难求。”在山西省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不少招聘人才的企业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受传统观念和以升学为主要目的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技工教育被視作“收留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二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工资待遇未能享受大专及本科待遇,降低了部分优秀初、高中毕业生或未就业的复转军人、大学生来技工院校学习技能的吸引力。三是受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山西省技工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在校生人数呈现萎缩趋势。
(二)办学条件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山西省的技工院校从数量上讲,虽然各地市基本均衡,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变化,技工学校发展逐步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态势。从办学经费看,办学经费相对紧张。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改善滞后是技工院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校园面积看,山西省有些技工院校面积不达建设标准。除近几年晋城、长治等少数地区增加了所辖技工院校面积外,大多数地市所属技工院校校园面积不达标。
(三)专业发展同质化,人才供需错位
山西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化倾向。技工院校的专业开发缺少统筹部门规划,无法把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专业连接起来,未能根据各技工院校优势特点分别引导其对接相应产业开发专业,只有真正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才会避免各技工院校相同或相类专业开发的同质化。
四、山西技工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做强做大技工教育
教育部门在分配、制定教育附加费预算时應全面考虑技工院校。财政部门也可根据各校人数或为企业输送员工的人数,对教育附加费进行二次分配。各办学主体也应主动与政府沟通协调,争取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在招生工作中,将技工院校招生计划纳入中、高招生平台,改善技工院校的招生环境。明确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录等环节中与相关大中专毕业生的同等待遇。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政府要引导技工院校对接本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化“工学一体、校企双制”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支持学校、企业以订单班等形式开展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推动企业主动参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教学提供便利,使企业愿意承担技工院校学生到企业进行的认知、跟岗、顶岗等实习;推行企业在职职工就读技工院校的弹性学制、学分制政策,发挥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录用员工、转岗职工的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三)对接产业转型要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技工院校要瞄准产业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规范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对接,不断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坚持教育培训并重,适应人才需求变化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技工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稳定学制教育规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备技能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面向农民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等群体,积极承担各类职业培训任务,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加快职业培训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推动实现更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
综上分析得出,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学术型、理论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技工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技工教育和就业、人才发展紧密相连,深化技工教育改革和推进技工院校发展是山西省破除资源型经济困境,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张远康.湖南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编辑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