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有句著名的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的确,古人崇古,今人也崇古,崇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艺术家总是自觉地把古代的艺术作品作为学习的经典、临摹的范本,就像书中所讲“与古为徒”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书法 “与古为徒” “娟娟发屋”
以“二王”为中心的帖学从唐代之后作为历代书法家的取法对象直至清朝碑学兴起,书法家们又追本溯源地把魏晋前的篆隶也作为学习的典范。康有为认为“魏碑无不佳者”“穷乡儿女造像”“拙厚中皆有异态”。直至20世纪,随着考古的重大发现,越来越多的甲骨文字、秦汉魏晋简牍文书、敦煌写本的出土,都慢慢改变着书法学习的方向。
学碑虽始于清代,但最初学碑刻的人,大多还是选《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一流佳刻。这一流的碑刻大都精谨遒劲、严整端庄、古质朴厚,与好帖同调。至于后来,审美水平变得参差不齐,古时非名家和士卒的作品也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甚至还有一些孩童习字的稚拙作品也摇身一变成为佳品被纳入到书法学习中来。如书中所举例的傅山从汉魏不知名的碑刻发现的字中之天——“拙”“丑”“衣衫不屡”来取法汉隶,宣扬其为经典。
“娟娟发屋”四字是笔者在重庆游玩时发现的一块十分简陋的理发店招牌,一块介于毛笔字和书法之间带有质朴意趣的书法招牌。如果想寻找,在大街小巷能够找出许多这种没有经过装裱、破旧不起眼,却带有趣味性的素人作品。“素人之书”指的不是社会身份背景,而是书写者有无书法训练背景。像娟娟发屋的招牌,有北魏造像记所蕴含的趣味;像笔者教的美国学生苏珊的无技巧的签名,也能中而忽出奇古;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刘卫华一行书作品竟有神龙本《兰亭序》的意趣;甚至是北京精神病医院中那群病人的字都是不规整而充满意趣的。这些作品虽然偶有神来之笔,但都统称为素人作品。陈兮小朋友提出一个词:“无古无今”。“无古无今”强调的是一种不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的书法。像维也纳的艺术家、教育家Franz Cizek指出,儿童的艺术性是非历史的。由于尚未被经典所规范的孩子们和成年人能够写出的类似不规整、有意趣的字或者画来,它们在外型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基本意趣却相似。可以说,以上所列举的不论是娟娟发屋、美国学生、儿童陈兮、大学生刘卫华或是傅山的“字中之天”里的文字,都是内涵相近、意趣相似、无古无今的素人作品。
在面对古代光环和师出有名的问题上,王小二这个故事中的杨教授不愿承认自己取法一个在书法中是空白的素人。能够像傅山一样坦诚地赞赏同时代的初学书法的儿童和猛参将,像当今某书法家一样承认自己是补胎体的恐怕少之又少。这不仅涉及一个古代光环和师出有名的面子问题,还牵扯到书法家在学习当代素人有意趣的作品时涉及的现实利益问题。古代“不规整、有意趣”的穷乡儿女之作已经有了古代光环的保护,变身文物,有一定价值,取法古代这些作品不会担心有一个王小二跳出来争抢名气,不会和自身利益有半毛钱的冲突,这些问题都太过于现实。书法协会之所以和信鸽协会不同,是因为有一个审美价值评价作为门槛,要把素人的作品拦于门外。康有为大肆赞美《郑长猷造像记》,孟海却认为这些碑刻写得不好,孰对孰错?只是不知道这个北魏刻工若活在当下,还会不会被认可,其作品还会不会被大肆赞扬精妙,会不会被当今书法协会拒之门外?“娟娟发屋”这块招牌能够保存妥当,千百年之后是否也会被载入史册,被人收藏?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书法文化十分博大精深,是讲究传承的艺术门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不管是在当代还是后代一直被奉为典范、摹本。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但当经典的含义在新时代不断被扩充,波士顿博物馆亚洲展区吴昌硕的题字“与古为徒”和重庆不起眼发廊的招牌“娟娟发屋”相提并论,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穷乡儿女造像的作品相提并论时,虽不能否认每件作品都有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但作为学习者的后人,应该注入更多的思考,在不断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基础上,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和当今社会中流行的书法作品。
(作者簡介:郭子涵,女,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人物)(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