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纪录片认知程度的提高和新媒体播出平台的崛起,纪录片的春天仿佛快要来临。但我国本土制作的自然类纪录片依然只是一个饭后电视节目,并未引起多大的文化轰动。本文从解说词语言风格、解说词类型、解说词与画面关系三个角度,分析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作品《中国珍稀物种》,记录我国本土制作动物类纪录片的现状,希望中国本土制作的动物类及自然类纪录片能得到更多关注。
关键词:动物类纪录片 《中国珍稀物种》 解说词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纪录片认知程度的提高和新媒体播出平台的崛起,一大批口碑和收视俱佳的纪录片走入大众视野,公众对于纪录片的热情和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但纵观近几年获得好评的纪录片(包括大银幕与电视荧屏)我们不难看出,国产纪录片获得较高关注度及较多好评的多为人文类纪录片,就算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人间世》这类带有一点科普意味的片子,被人们议论更多的还是其中的工匠精神、医患关系和人间温情。一旦提到自然纪录片,尤其是动物类纪录片,国内观众的第一反应还是BBC,仿佛中国不可能拍出优秀的动物类纪录片。《中国珍稀物种》的总导演项先尧在制作这部系列片之初也遇到过这种质疑,甚至在后期制作时,被一些编导同行以为“在做美国引进的动物片的串编”。但就是这个被认为是“串编”的由上海纪实频道派出的编、导、摄、录、美术、后期的摄制组所拍摄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片,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日本野生动物电视大奖等在内的各种奖项。除了被同行称赞的镜头语言,这部系列片的解说词也值得玩味。比起画面,解说词在这一系列分集中的微妙变化更能够体现动物类纪录片导演的探索与进步。
一、解说词语言风格:依主题而定
在我们所熟知的纪录片中,几乎是由一个解说员完成所有分集的解说,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李立宏。但在《中国珍稀物种》的六个分集中,解说员就出现了四位(宋怀强、夏磊、甄迪、余自力)。除了人声上的不同,这六个分集的解说词在语言风格上也因各自的拍摄主体而有所不同。
以《中国大鲵》为例。中国大鲵有“活化石”之称,特点是行动缓慢。为配合拍摄对象的特性,解说的语速为中速,但解说词的語言并不属于沉稳大气、慢条斯理的风格,反而带有一丝俏皮。例如在发育成型的幼鲵“冲出”胚胎壁的那组镜头中,对于不同的“出逃”方式,解说词的描述是不同的:
“可它却没那么幸运,头倒是先出来了,可是身体却卡在了里面。”
“这位倒好,尾巴先出来了,这下麻烦大了。”
这种有点像单口相声的语言与大鲵的缓慢行动形成了强烈反差,同时也增加了幼鲵的“萌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运用大量长镜头可能会带来的沉闷。
在与系列片总导演项先尧的交流中笔者得知,获奖的六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均为导演撰写。《中国大鲵》作为《中国珍稀物种》的第一集,这样的处理也体现出导演对于纪录片怎么做“活”的思考。
每一集的解说词都拥有自己的特色,这种变化体现出导演对于每一个主题的深度挖掘,和对于传统“机械性的画面加解说模式”的突破。
二、解说词与画面关系:从描述到讲述,从主声到主画
在《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片中,由于拍摄时间、分集导演的不同,解说词与画面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及趋势。为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趋势变化,现将六集纪录片的顺序排列如下:《中国大鲵》《中华扬子鳄》《岩羊》《震旦雅雀》《文昌鱼》《川金丝猴》。
首先,从声画关系角度来说,笔者粗略统计,《岩羊》一集的解说词时长约占影片时长的87%,而《川金丝猴》一集的解说词时长约占到影片时长的68%,从这一统计中可以看出,系列片制作后半段更加注重画面本身的表现,声画关系中逐渐凸显画面的地位;相较于《岩羊》,《川金丝猴》的解说词密度明显降低:《岩羊》中解说词与解说词之间的停顿区间多数是3秒,《川金丝猴》中解说词的停顿区间多数在5秒,并且经常出现10秒、20秒以上的空白,而这些空白多数由真实的环境音、川金丝猴的叫声、川金丝猴穿越树林发出的声响来填充。例如在影片9分31秒至9分59秒处,伴随着晃动的树梢,传来的是川金丝猴在树林中跳来跳去、晃动摩擦树枝树叶发出的声响以及呼朋引伴发出的叫声,以此来印证前段解说词:
“金丝猴是森林中的漫步者,它不会老待在一个地方,而是一直在自己的领土上不停地迁徙,每天大约推进一公里。它们一边行走,一边觅食、游玩。密林中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避免走散,迁徙途中停下来休息时,就要查看是不是都到齐了,它们用叫声互相联系,只要有一个猴子发出叫声,附近的同伴就会随声附和。”
其次,在运用声画对列手法时,系列片体现出由喧声夺画到先画后声的微妙改变。以《岩羊》中一个求偶片段为例,公羊求偶未果后没有放弃,继续纠缠在母羊后面,7分39秒,画面中母羊在前公羊在后,母羊几乎背对镜头,但此时公羊母羊依旧“同框”,此时的解说词是“空中飞舞的雪花遮挡了公羊的视线”;7分44秒,母羊公羊依次从画面右上方出画,公羊依旧紧紧跟着母羊,此时的解说词是“不一会儿,母羊就不见了踪影”;而后母羊公羊相继出画伴随着这句解说词尾音结束。此时,虽说是母羊不见了,但从画面来看很难说服观众是公羊跟丢的,并且画面清晰,看不到明显“飞舞的雪花”,也就不能更加有力地证实公羊是因为看不清而跟丢了母羊;在下一个镜头接入前,解说词提前进入:“这个结果让公羊十分懊恼”,一秒后,也就是7分47秒,画面左下方出现了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行走的一只公羊,母羊不见了踪迹。不难看出,这两个镜头是靠解说词衔接起来的,并且“声在画先”的形式也体现出解说词明显的导引性。
再看《川金丝猴》中的一个场景。在6分43秒左右的画面中,幼猴慧慧在被姐姐照看,但是慧慧发出了类似不满的叫声,直到6分50秒左右解说词才出现:
“可有些阿姨实在不称职。”
这种“先画夺人”的处理让观众先对画面有了一定认识或者产生一定疑问,然后再听解说词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画面的魅力。
三、结语
本文所选取的六集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部分。纵观六集,笔者认为拍摄时间最晚的《川金丝猴》的解说词是以上所说三大特点的集大成者,它既有《中华大鲵》的俏皮,也有《震旦雅雀》的温馨,几乎都是实拍的画面,与承担知识普及部分的解说词也配合得天衣无缝,同时,知识点的穿插与“大胆家的一年”也衔接得恰到好处,总体而言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除此之外,《中国珍稀物种》摄制团队是一支以老带新的队伍,其中有不少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老人,他们沿袭了老上科厂的摄制手法,却又不断吸取着国内外纪录片的经验,最终形成了以《川金丝猴》为代表的可以成体系的中国本土动物类纪录片。
参考文献:
[1]赵谦,黄平茂.深度耕耘与商业突破——对话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主编黄平茂[J].现代视听,2017(02).
[2]姚笛.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纪录片解说词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李莹,女,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版;指导老师:陈莹,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全国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