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洁
看到“课程意识”这个名字,不由在我脑中闪现出这样的解释:幼儿园一日生活皆是课程,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应让孩子实现有价值的发展,这就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有的课程意识。但事实是,即使我从事幼教工作已经整整18年,却无法让我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价值地发展。尤其在我真正学着去静心观察孩子时,这样的感受格外明显。
在我园初定课题研究方向为“小社团活动中发展幼儿学习品质”后,我们明确了研究的初步任务:从孩子的兴趣、坚持、创造、责任、合作学习品质培养出发,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于是,我们拿起相机、笔,开始关注每位孩子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起初,只是连续地记录,但我们逐渐发现,有目的的观察让我们更容易发现每位孩子的不同需要。在我的社团里,有的孩子需要宽松与鼓励,让他自由创作;有的需要独特的方法指点,点亮他的智慧;有的需要提供创作后的表达空间,发展表达能力;有的需要被默默地關注,呈现更多的惊喜——于是,我开始调整社团活动的内容、组织方式、师幼交流方法以及孩子的发展方向,开始从孩子的发展需要与培养目标出发,架构社团课程的内容。
当这样的观察习惯养成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在一日带班过程中,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调整实践,完善与孩子互动方案,有目的地发展孩子。课程意识就这样微妙、精细、整合、深刻地慢慢渗透在我的教育行为中。
中班开展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时,全班都洋溢着温暖的爱意。但是,三名调皮的男生总是在大家排队时推挤捣乱,即便我反复提醒,他们已知这样不对,但仍难改正。这天,我索性让他们仨出列,在一旁观看正在门口整队的同学。我借机和孩子们分享了排队规则,然后假装生气地问大家:“你们知道怎么排队吗?他们仨不排队,你们愿意原谅他们吗?”不想大家纷纷表示:“绝不原谅!”“都好多次了,他们一直这样,我们都被他们推倒了!”我被孩子们的态度震惊了,心头一痛,也反思自己的不当:是不是我的语气与表达影响了孩子们,才让大家有如此反应?我们班的孩子似乎缺了点同情心,一味指责同伴、没有一家人的感觉,我们并不像一个集体——我赶紧补充:“中三班是一个大家庭。从小班开始,这里是你们离开爸爸妈妈后的第一个大家庭。你们每天在一起生活、玩耍,成了哪天不见就会想念对方的一群好朋友。如果你有困难了,我会帮助你;如果我做错了,你们会原谅我;大家在一起欢笑,我也很爱我们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你们爱中三班吗?喜欢自己的同伴吗?”孩子们被我满含深情的话感动了,暖暖地说道:“爱,我们很爱。”更没想到,有两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道:“我们原谅他们吧。他们也是中三班的小朋友,我们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同伴的召唤下,三个孩子回到队伍中,再没有捣乱的行为。原来,原谅别人和被别人原谅一样是温暖、有力量的。
一方面,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在向孩子们传递着感受家人的爱,表达对家中所有关心自己的人的爱;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孩子们知道如何爱同伴,如何善待别人的错误,如何包容同伴的过失——想来,后者正是在孩子们的发展中、也是在我们的课程中,共同缺失的一小块,但这却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于是,我拿起相机,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有意识地去拍摄不同瞬间:孩子们互相帮衬着拉下衣服袖子、为同伴递毛巾、先吃完饭的主动喂吃得慢的……当然,也有撞了同伴不愿意说“对不起”的,为了谁排在前面而动手的,嫌弃同伴做得慢说了些伤害同伴话语的……
接着,我开始分类整理出一些适合孩子们分享的话题,整合内容,设计方案,调整主题活动计划,形成新的主题活动方案“温暖的家——中三班”。比如,增加了以社会领域为主的集体活动“我爱中三班”、竞赛游戏活动“这时我该怎么办”、集体实践活动“我们一起来劳动”、谈话活动“好听的话大声说”、绘本阅读活动“我们的拥抱节”。
这些新活动大多在生活、游戏中穿插进行。当主题活动快要结束时,我从孩子们嘴里听到了更多给同伴的加油声,孩子们会和同伴说:“你小心点,我原谅你哦!”我看到,他们主动带着小装饰来布置自己的班级,连过去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也少了许多。更有趣的是,家长在和我聊天时,会说:“我家的孩子近来总让我说话温柔点、小声点,可别伤害别人哦!”
爱护身边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说起这段故事我都会自己感动一下。虽然最初预设了主题活动,但在观察、理解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最需要解决的幼儿发展问题,领悟到“爱家”的宏大情感需要由己及人,从爱同伴开始,逐步帮助幼儿理解各个不同个体构成的集体,学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表达爱心。
前不久,我在中班的主题活动“春夏和秋冬”中,设计了一次集体活动“云彩和风儿”。活动完,我第一次进行教学反思时,意识到,这次活动从表面上看教学形式丰富,但是背后忽略了语言教学活动本身的特质——听和说的能力传达,孩子的倾听过程被过多的视觉影像欣赏侵占,孩子的表达过程被看似有趣的游戏所剥夺,孩子的讲述与自身经历没有实现连接。
第一次反思后,我针对问题重新调整活动过程,并再次实践,找到了进行师幼语言互动的许多积极方法。比如,简单聆听,感受韵味,让散文语言的美浸润心灵;回归生活,童趣盎然,让散文语言的美自然表达;身临其境,共同体验,让散文语言的美蔓延其身等。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反思只是针对教学本身,虽然深刻,但不全面。再细想当时的观察记录,我发现了许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其一,集体活动开展的时机。
这次集体活动是系列主题活动的一部分。我凭借日常对孩子的观察了解,以为孩子们对云彩、风已经有了相关经验。但在第一次活动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并没有仔细观察过云彩、风。如果能利用散步环节,带着孩子躺卧在园所的草地上,一同看看云朵,感受风儿吹过;或是在小游戏中一起玩一会儿风车,孩子们就会相对普遍具有原有经验,表达内容也会丰富许多,活动主要目标的达成度会更高。虽然我们无法在每个活动前带着孩子共同积累相关经验,但这样方便可行的共同体验活动为何没有在集体活动前先试一下呢?
其二,集体活动过程中有价值的细小兴趣点。
第一次反思,我过多集中在与活动目标本身有关的方面,却忽视了当孩子们在细节中流露出渴望情绪——对风儿的本领产生了积极兴趣,我却没有语言回应,更没有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自己去操作、探究,或者是提供一些关于“风”的绘本,如《风到哪里去了》《风喜欢和我玩》《龙卷风》等等。
其三,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后续发展。
活动中,我发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的不同语言表现,反思时也分析了他们在活动中分别得到的发展,但并未思考活动后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帮助这些孩子再提高。比如,针对语言能力强的孩子,我该从哪些角度促进其继续发展?简单的家园互动,或是看似有针对性的个别化学习区角创设,是否在真正促进他们发展?比如,可不可以让能力弱的孩子看图继续仿编,让能力强的孩子换个话题交流创编,多提供些阅读书籍、故事图片在家长群中分享,让家长一同学习如何与孩子互动创编故事内容。
这些看似超出了教学反思内容,但如不整合思考,主题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无法真正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说,课程意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带着那份爱孩子的心,主动、细致、深刻地去观察,提升自身的整合思考能力,致力于幼儿的多元、全面发展,课程意识就会慢慢萌发。渐渐地,对课程的不断深入领悟又会促使着我们更专业地去了解、评价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身心和谐、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实现凝聚个人教育智慧的课程意识!
(注:本文为“提升幼儿园教师课程实践反思的研究”项目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