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情境在军旅舞蹈编创中的介入

2019-06-11 07:27金云琴
北方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介入

【摘要】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舞蹈是形体动作的艺术,文学元素介入军旅舞蹈编创的现象十分常见,文学艺术情境经常被军旅舞蹈编导转化成舞蹈艺术情境。这些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文学情境与军旅舞蹈艺术相结合,不仅能够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庞杂的时代和历史内容。

【关键词】文学情境;军旅舞蹈编创;介入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从1927年至今,在解放军舞蹈史上,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军舞蹈被统称为“军队舞蹈”,本文考察的军旅舞蹈作品都是出自从事军队舞蹈工作的專业团体。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舞蹈是形体动作的艺术,文学元素介入军旅舞蹈编创的现象十分常见,军旅舞蹈编导经常选取经典文学作品,用特有的舞蹈语汇、节奏、表情等基本元素,以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将其中特定的文学艺术情境转化成舞蹈艺术情境。这些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文学情境与军旅舞蹈艺术相结合,不仅能够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还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庞杂的时代和历史内容。

舞剧《蝶恋花》,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1959年作品。编剧:陈果、陈湘茹、庞志阳;导演:李秋汉、林贵荫、吴国本;戏剧指导:王一之;作曲:吕欣冬、李劫夫;服装设计:兰天、杨平;灯光设计:邢炳泉等;主要演员:白淑妹、门文元、李茵、杨永昌等;获奖情况:1959年参加第二届全军文艺会演,获得好评。

舞剧《蝶恋花》由根据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改编,1959年10月首演。《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诗词内容如下: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主席这首词饱含深情,表达了对夫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深切怀念。

舞剧《蝶恋花》首次将毛泽东的诗词搬上舞蹈艺术的舞台,无疑是一次大胆而重要的尝试,编导以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骄杨”“忠魂”的光辉形象,歌颂了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杨开慧烈士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同时深切地怀念那些在湖南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人间革命的胜利,足以告慰烈士在天的忠魂。舞剧选取了一个面:“国共两党在1927-1930十多年间的艰苦的斗争生活”,两个点:“骄杨”“忠魂”,点面结合,着力刻画了革命烈士壮烈的一生。全剧共分七场:

序幕:杨开慧烈士陵园景象。

第一场:风云突变。1927年夏,杨开慧和石老爹率农民自卫军与敌人顽强斗争。

第二场:东方欲晓。韶山冲,杨开慧组织农民暴动队转入山区,敌人围捕杨开慧和暴动队。

第三场:长缨在手。杨开慧和农民暴动队操练武艺,准备战斗。

第四场:风展红旗。杨开慧和农民暴动队将计就计,巧妙袭击敌人老巢。

第五场:战地黄花。1930年秋,湘赣边界山区,杨开慧带领小分队英勇阻击敌人,为掩护队伍转移,杨开慧陷入敌人包围圈,不幸被捕。

第六场:万山红遍。一个月后,长沙国民党陆军监狱,杨开慧受尽酷刑,英勇就义。

第七场:直上重霄。杨开慧烈士忠魂来到月宫。寂寞嫦娥舒广袖,献舞慰忠魂。新中国成立的捷报频传,直上天宇,杨开慧激动万分,泪雨如倾。

尾声:1976年10月,杨开慧烈士陵园。革命前辈与各族人民瞻仰烈士。

舞剧《蝶恋花》自问世以来,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济南、青岛及全国各地的演出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成为一部“歌颂革命,赞美英雄,教育后辈,告慰忠魂”的优秀舞剧,屡获殊荣。1959年,舞剧《蝶恋花》获得了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优秀作品奖;1977年,获得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中创作奖、演出奖;1959年、1979年两次被选定为国庆献礼剧目。

纵观整个《蝶恋花》舞剧,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编导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是文学情境。舞剧借助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情境,运用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当时的历史现实,着重利用舞蹈动作的设计,创造了富有浪漫情怀的崇高意境,例如:序幕中的“梅花仙子舞”,月宫中的“嫦娥献舞”,尾声中的“白茶花舞”,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和诗词《蝶恋花》营造的文学情境是一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是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的节奏 。舞剧《蝶恋花》可谓匠心独具,序幕和尾声选择的地点都是杨开慧烈士陵园,首尾呼应,有始有终,衔接得天衣无缝。诗词《蝶恋花》局限于短小的结构无法铺陈描述,舞剧《蝶恋花》添加了许多杨开慧烈士的英勇事迹,但两者在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的节奏上保持高度一致。

1959年,毛主席诗词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几乎人手一册,绝大部分中国百姓都能背诵几首,受众基础非常好。舞剧《蝶恋花》之所以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应该归功于舞蹈编导成功地将文学、历史和舞蹈完美融合,却又自成一家。

除了革命诗词,古典诗词的优美情境也给军旅舞蹈编导带来了灵感。古典舞《我欲乘风归去》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中秋节之夜,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古典舞《我欲乘风归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2006年作品。编导:胡磊;服装设计:王雨彤;灯光设计:张顺昌;演员:苏鹏(2000级中专班学员);指导老师:迟君、吕联;获奖:2006年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国古典舞A级组少年甲组男子表演二等奖、指导老师园丁奖、教学剧目创作二等奖。

古典舞《我欲乘风归去》舞蹈元素简洁之至,借用了中国太极的经典身段和动作,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意境轻灵飘逸,内涵宏大深远。与其说它的成功在于塑造了醉酒微醺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他政治失意、思念亲人却不能团聚的复杂心情,不如说编导出色地吸纳了苏轼原词绝妙的文学情境:满天皓月之下,诗人对酒欢歌,意态微醺,清风吹拂飘飘欲仙,起舞弄清影,意欲乘风归去!整个作品缥缈空灵,气韵纵横,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传统文化中诗歌的韵律美、书画的意境美以及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美。古典舞《我欲乘风归去》的表演者是优秀青年舞蹈家苏鹏,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为总政歌舞团舞蹈主要演员,代表作品有《我欲乘风归去》《较量》《人间·天堂》《一片羽毛》等,曾在多个群舞中担任领舞。

从以上两个舞蹈作品可以看出,舞蹈编导选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经过世代流传,历经漫长时光的检验,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产生了文化品牌效应,熟悉的剧情与人物更容易对观众产生号召力和感染力。改编成舞蹈作品之后,文学与舞蹈的艺术美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文学情境的介入,不仅让舞蹈作品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 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让广大官兵在艰苦的训练和工作之余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并进而塑造了其真善美的品格。同时,舞蹈编创者的创作意图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金云琴(1976—),女,北京人,讲师,研究生,文艺学方向。

猜你喜欢
介入
基于功能评价体系视角下微电影广告语篇的研究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综合护理在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整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的专利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论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服务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