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咏为
沈阳和北京、天津、唐山是中国评剧发展的重地。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保持着纯正的原生腔调;北京以中国评剧院为核心,流派荟萃,名角云集;天津评剧有典雅的韵味,在《寄印传奇》《赵锦棠》等古装戏之后,现代戏《红高粱》又异军突起。沈阳评剧在“韩花筱”三大流派形成的过程中创作移植了大量的古装戏,但新时期以来,沈阳评剧更为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代表剧目基本是以现代戏为主体。这其中最为鲜明地反映在冯玉萍的舞台生涯中。她虽然也有《魂断天波府》等新编历史剧,但三度捧得梅花奖的却是《风流寡妇》《疙瘩屯》《我那呼兰河》三部现代戏。因而在中国戏曲传承创新的背景下,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虽然未必产生超越现代戏的成就,但从均衡古今、丰富舞台的角度而言,对于沈阳评剧却显得非常有必要性。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新编历史剧《孝庄长歌》应运而生。
评剧《孝庄长歌》以大清王朝昂然崛起为背景,通过孝庄皇太后在江山社稷与私人情感之间的纠结与心痛,塑造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女性政治家形象,同时这也是盛京戏曲以古典题材讲沈阳故事的全新探索。孝庄这一题材被各种艺术形式屡次开掘,在戏剧舞台上前有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粤剧《睿王与庄妃》,近期也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精彩呈现的京剧《庄妃》,而秦腔《庄妃与多尔衮》亦已传播广泛,这为评剧《孝庄长歌》的创作增添了不少难度。如何不去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又如何在戏剧内涵与艺术呈现上有所超越,这也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该剧的主创核心冯玉萍更是深知:“别人做过,我们只能做的更好……”中国艺术研究院吴乾浩研究员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立得住的女政治家并不多,孝庄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位。在清朝崛起的过程中,她的命运跟皇太极、顺治、康熙、多尔衮三个皇帝与一个摄政王联系到一起,如果没有她,不仅康乾盛世可能改写,这段历史也需要重写。”[1]孝庄皇太后胸怀天下却不恋权位,极具政治智慧和过人情商,不仅对于历史具有满满的正能量,其与多尔衮的情感纠葛更为后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评剧《孝庄长歌》的戏剧内核最终定位于大爱,它以庄妃的私人情感为切入点,但又绝不局限于此,而是要有所超越和拓展。这种爱,有儿女私情,更是无私的母爱,进而要升华为对后代的慈爱和天下黎民的博大关怀。该剧以庄妃的一生辅佐三位皇帝为线索,通过她胸怀社稷而饱受煎熬的情感世界,折射出这位前清女政治家大草原一样广阔的情怀。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内蕴之上,它的舞台形象,它的音乐形象,具备了一种空间广阔并趋向鲜明的依托和定位。
评剧《孝庄长歌》的音乐创作精准地演绎了戏剧的主题,音乐的交响与大清王朝的崛起和庄妃的内心波澜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既令人心潮激荡,又让人浮想联翩。此前,作曲家徐占海与冯玉萍曾经合作多部现代戏,在《魂断天波府》中也有傳统题材的现代演绎,他的音乐和冯氏花派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徐占海先生以“敢于抹颜色”而著称,同时其追求一剧一格,力求在饱满大气的总体格调中,为每一次创作设立一个独立的主题。如果说《我那呼兰河》追求的是歌剧的恢弘,那么《孝庄长歌》则是戏曲音乐剧的探索。蒙古长调的婉转,草原的辽阔与舒展,云端的嘹亮昂扬,构成了孝庄母仪天下的音乐基调。而冯玉萍在剧中的演唱,宛若高空行云,将“花腔女高音”的神髓演绎到新的高度。《孝庄长歌》对于冯玉萍,不仅仅是一部作品,也是其艺术人生走向圆满的一步台阶。相对于其现代戏中高度成熟的表演模式,孝庄更让人们领略了她塑造人物的精深功力。一个甲子的跨度,放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可对于一个人则是一生,由十几岁的情窦初开,到青壮年的风情万种,再到花甲老太的饱经风霜,冯玉萍对这一人物由内到外,由形似到传神,表现丰富而细腻。同时,她对核心唱段的拿捏与把握准确而饱满,尤其是将演唱与表演结合得紧密而合理,在舞台上焕发出整体的艺术冲击力。冯玉萍的表演细腻传神、精准熨帖;冯玉萍的演唱低回婉转、荡气回肠。著名戏剧评论家安志强看过2017版《孝庄长歌》深有感触,尤其对于冯玉萍最后那段唱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样的反调不是评剧已有的,但是我认为它就是评剧的。冯玉萍对音乐的感觉不是窄小的,不是限制在评剧的音乐范畴之内的,她的音乐感觉是比较宽泛的。我觉得她这个反调就表现出别人替代不了的特点。而且‘千年约、枉相侯、情未了,已白头。一声长歌,心泪暗流。这个唱词把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回荡,柔肠百转,这才能激发起作曲家的激情,唤起了他的感觉,然后他的感觉帮着冯玉萍走出来,这种合作是很难得的。她唱蒙古长调,也是非常漂亮,闪着光的那种亮丽,非常绚烂……所以,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作曲家帮着冯玉萍找到了她自己的声音,这个太宝贵了……”[2]如果单从一部作品的角度而言,《孝庄长歌》是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但放在剧种传承发展的角度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盛京戏曲的资深艺术家徐培成也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孝庄长歌》需要完善的首先一个是音乐问题,该剧评剧音乐的味道不够浓烈。在音乐上,主旋律在唱腔中揉进去了,但开幕曲主题音乐元素没有进来,下一步还需要强化蒙古民族特点的旋律与评剧特点的结合。”
一曲长歌,几多婉转。评剧《孝庄长歌》的创作,三年推出三个版本。对于该剧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作了非常精彩的比喻:“火箭飞上太空不是一节上去的,要三节的助推器才能把火箭送进轨道。你说第一节厉害还是第二节厉害?我说都厉害。没有第一节就没有第二节,但是光凭一节也飞不了那么高,进入不了轨道……”该剧的历程也印证了这一逻辑,2016年7月,作为“产、学、研、育”新模式的探索者,《孝庄长歌》是冯玉萍艺术工作室的“处女作”。此后,2017版《孝庄长歌》重新进行了统筹和梳理,并依托沈阳演艺集团所属沈阳评剧院的表演团队、舞美道具、音响乐队进行了全面提升。如今,历经三个版本的由里及外的转换升级,《孝庄长歌》终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由冯玉萍亲传亲授的晋剧版也唱响在山西太原,让沈阳评剧的嘹亮传出东北,响彻在三晋大地。
注释
[1]摘自“2017盛京戏曲论坛——评剧《孝庄长歌》作品学术研讨会”嘉宾发言纪要。
[2]安志强《冯玉萍找到了自己的好声音》,载于《中国戏剧》杂志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