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基层的音乐教师,如何发挥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构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引入乐器教学之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怎样让农村里的孩子在音乐方面不掉队、不逊色于城里的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经过考察,最终选择了陶笛这件乐器,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已经看到曙光,孩子们在音乐之路上脚步越来越轻盈!
【关键词】农村中学;音乐;核心素养;乐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士·穆塞尔指出:“器乐是通往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桥梁”。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演奏是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课堂乐器,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音乐课堂教学与表现活动。陶笛这件乐器小巧、易于携带,同时形状圆润不会伤着孩子们,也易于清洁,不需要任何维护,当每个学生手中拿着这只陶笛的时候,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借助于乐器,学生上课有更多的事可以做,每个学生都活起来了,小组合作也互动起来了,最令人感到高兴的莫过于班里令老师头疼的学生,也能专注于吹奏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试述一下陶笛进课堂之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绝对音高
绝对音高能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学生音乐素养,而在实际农村音乐课上的现状是多数学生对七个音符的音高概念模糊,甚至存在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快地唱出基本音名,那么歌曲中的时值、节奏、力度、音乐记号等就更是云里雾里了。如果徒手开展这种音高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不乐于接受,而借助于陶笛,学生完全不抗拒这种专业的音乐训练,学生从单音的吹奏,再到小的乐句练习,上课时教师再设计模奏游戏,让学生来模奏教师吹奏的音高和节奏,这就要求学生在吹奏过程中要细心聆听来自钢琴或教师吹奏的陶笛的音高,随时校准自己吹奏的音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鉴别音高的耳力,时值节奏也都在游戏中慢慢渗透。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有目的有方法的“听”则更为关键,通过每节课五分钟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注意“聆听”的好习惯,又为学生找到了一条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路径,绝对音高的能力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起来。
二、特殊节奏型
音乐作品中尤其以民族作品这种特殊节奏型使用比较多,有很多特殊节奏型常常令学生们感到困惑,比如切分、附点、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可能某一部作品里的特殊节奏,因为学习时有所接触,学生还能勉强掌握,但往往过后就会混淆模糊,而我们在陶笛吹奏练习中,把经典作品《小星星》进行了简易变奏,附点、前八后十六、切分、四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等这些特殊节奏型依次练习,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增加难度,这样就在每节课的吹奏练习中强化了对这些特殊节奏型的记忆,每节课作为练习曲,既为乐曲吹奏做好热身,同时又加强了对这些特殊节奏型的掌握。例如在学习歌曲《歌唱祖国》中的附点和切分节奏,《青春舞曲》中的前八后十六和附点节奏时,作为歌曲学唱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接受起来就会比较轻松,从而视唱曲谱、准确演唱歌曲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音乐元素对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三、多声部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通过合唱学习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而在常规授课中,我们很少真正做到二声部练习,一是时间的限制, 二是学生对音高的把控能力还不够,而借助于器乐,这一复杂的音乐难题变得简单化。比如李叔同的学堂乐歌《春游》,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易于学唱。在学唱时,就可以先分成两组分两声部来演奏这首作品,学生对所唱声部的音高有了一定的记忆能力之后,再拿出一个乐句让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练习,效果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学生通过吹奏和演唱不同声部来感受音乐横向与纵向不同的美,对和声之美有了更直观的体验,比欣赏光盘音乐效果要好得多。我们知道合唱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借助于乐器开展的合唱练习会大大促进合唱的有效性,通过合唱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合唱潜能,又为学生深入探究合唱作品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
四、歌曲伴奏
在常规授课中,学生演唱歌曲时大多采用教师伴奏和多媒体伴奏两种形式,而加入陶笛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做伴奏,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学唱新疆歌曲《青春舞曲》时,前奏部分让学生来吹奏,另一部分学生演唱。在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时,也可以选择让部分学生吹奏前奏、间奏或者全曲伴奏,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学生有了多角色的转换体验,自信心倍增,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加强烈,这就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教师作为一名指挥和学生一起加入表现歌曲,来自音乐美的震撼弥漫全场,每个学生都是主角,每个人的力量都不能忽视。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滨野正雄说道:“乐器的发音演奏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成为音乐学习的动机,特别是对那些喜欢音乐却又不擅于歌唱的孩子们来说有更大的意义”。学生升入初中学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声期的到来,有很多学生对唱歌尤其是独唱越来越畏惧,或唱歌声音很低,或羞答答抬不起头来,而角色的选择就从尊重学生意愿的角度出发,会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表现作品、创造作品。
五、音乐鉴赏
音乐欣赏是教师授课的一大难题,很多经典的作品尤其是西洋音乐,学生欣赏起来会较为困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数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画面来辅助学生“聆听音乐”,通过曲式分析或反复聆听尝试让学生走进作者想要表现的意境中去;也会选择歌唱主题,而另一种媒介也可以是学生用陶笛来吹奏,比如在音乐剧《猫》的《回忆》部分,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主题演奏,除了更快地进入音乐作品中,同时也对西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有了直观的感受,对经典音乐剧折射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样就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从而更确切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能够在拓展环节更好地表现和创造音乐,通过演唱和演奏的作品积累,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越来越强,为获得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奠定基础。
把陶笛学习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音乐表现与创作教学有机融合,使音乐课堂形式更加灵动和多样,有利于生成精彩课堂。同时在陶笛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学生们的音乐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基本技能也有了质的改善,从音乐实践中获得了满足感和自信心。音乐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音乐教学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和感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音乐的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乐器这一媒介功不可没,教师借助这一乐器课堂效率大大提升,学生借助这一乐器上课则有了更多的事可以做,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日积月累的音乐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领悟音乐的内涵、提高音乐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滕丽莉(1975—),女,本科,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