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声乐课教学改革

2019-06-11 06:32王丽芬
北方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应用型模式

王丽芬

【摘要】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音乐声乐科目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在新时期培养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型应用型人才。本文将主要以声乐教学为例,从教学现状、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四个方面对声乐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一直存在声乐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如何对声乐教学实施改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现状

声乐课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声乐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校,大一开学第一周,声乐教研室都开展对大学新生的水平测试,依据测试结果为每个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声乐学习将伴随着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在教学时间上每周每个学生至少安排一个学时,在形式上努力保证对大一和大二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大三和大四主要以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时,学生如果能够完成本学期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大四,从学生的就业实习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学生的声乐技能很难达到实习单位的要求。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声乐教学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不高,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与社会发展脱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校声乐教学观念的改革

第一,新型的办学定位。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通常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虽然需要大量的学术高端人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最为需要的是以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的应用型人才[1]。在这种社会要求下,所以必须对培养人才的原则做到明确。很多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是去中小学当音乐老师,这样就造成声乐教学从以往的声乐表演型向师资型人才的转变。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声乐的学习不只是是学会唱歌,最主要是教会别人怎么唱歌。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舞台实践能力,具备相应的说课、示范能力。从学校的视角出发,所培养出来的声乐人才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定位上突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都能学到社会所需的技能,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使他们能够集理论、表演、教学、演唱于一身。

第二,教学角色的转换。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一样,在以前的声乐教学中老师是传授知识,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活动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学生一般都是以老师的指令行事,学生一般不会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有的老师多年不换教材,使得教学效果不断下降。在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背景下,老师必须重新研究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搭建独立思考的平台,老师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关键性学习步骤上给予指引,同时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寻找和打造最佳的教学方式[2]。

三、当前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小组课与个别课的改革。个别课指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特别符合因材施教的特征,老师会给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特别具有针对性,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歌唱天赋,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可以说是我国声乐教学过程中,一直延续至今的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音乐院校都在使用。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小组课的弊端也得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知识量了解过于少,使学生没法对声乐教学规律做到系统化和完整性的了解。此外,一对一的教学还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很难适应,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消化,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疲劳得以加剧,这个时候小组课的加入,将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声乐学习技巧做到掌握,提升声乐表演技能,最后由老师实施一对一的教学指导。

第二,分年级教学模式安排。在社会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背景下,声乐老师一般会将四个学年的教学计划重新规划,在教学方法得以体现。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主要是声乐基本技能的训练,每月实施三次“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师对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组织小组观摩课,使学生能够互相评价,对正确的发声和呼吸方式做到准确分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处理的培养,以个别课和小组课交叉使用的模式,老师以音乐作品本身开展详尽的讲解,伴有启发式的引导。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声乐时间训练,以小组课、集体课和合班课模式为主,同时也可以到声乐实践基地实施演出训练,提升学生的舞台表演综合能力。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是实习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进入社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启发式教学的反馈。启发式教学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通过设置问题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调动。在声乐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课、集体课和合班课的形式依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那些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在下次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上台对问题进行剖析讲解和点评,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我创新,这样有利于学生从自身出发去对声乐技能进行学习和掌握,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和舞台综合实践能力都有提升作用。

四、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在传统型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老师的口传心授、模仿和演唱等,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只能在演唱技能上得到提升,而声乐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就很缺乏。因此,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学校通常会将学生的主专业课调整为声乐基础课。在声乐基础课上,通过小组课和个别课教学之外,还要讲授声乐演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歌曲艺术风格讲解以及嗓音保护和乐器伴奏等理论知识,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声乐专业术语能有个良好的掌握,对声乐演唱的基本方向做到充分的了解,为学生将来的从事声乐教学做好准备工作[3]。

第二,歌唱语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歌唱语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通常来说,歌唱语音训练一般在声乐教学由嗓音歌唱发声训练、声乐作品训练这两个部分组成,歌唱语音训练的任务一般都是台词正音这门课程实现的。在条件能达到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外文歌曲的歌唱要求,还要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语言的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语言的歌曲。以语音课程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语言学、语音学以及歌唱语音的发声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控制语音发生能力,对不良的发声习惯进行矫正,提升语音歌唱控制技术,使吐字和咬字都能达到正确的歌唱发声要求,对歌唱语言内涵进行完美的演绎。

五、结语

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掌握更好的社会技能。作为高校声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现和更新教学理念,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要努力使学生深入到声乐作品的本体中去,对声乐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认真学习,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16(6):57-59.

[2]张春阳.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刍议[J].艺术研究,2008 (2):25-32.

[3]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35-37.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应用型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