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化的根脉,也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加速进行的今天,除了少数历史文化名村得到相关有效的保护外,更多的“非典型名村”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探索自己的发展。在这些村落中,历史的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空间结构和延续性。
关键词:“非典型名村” 历史遗存 保护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村落遗存的保护被提上日程。中原地區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其积累了广博的文化,也被众多专家和学者视为传统农耕文化的正统。本文以南阳新野县鲍湾村农村建设及非物质文化为主,深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以国家名册或地方统计为主,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各地的保护方向往往更加重视有形建筑的修缮保护,而忽略了对无形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这样的保护认识与理念下,传统村落将可能变成一个个没有文化灵魂的建筑“标本”。
一、“非典型名村”
“非典型名村”是针对“典型名村”而言的,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名村以国家和地方统计为主,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非典型名村”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内,历史遗存代表性不强,村镇形态特征不具代表性。但经过漫长的演化进程,其形成一定的聚落环境。“非典型名村”仅拥有较少的低层级文物保护,且达不到国家认证要求。在非物质文化中尚且存留片段,不具有完整的文化及历史格局。
这些村落处于被保护的边缘,往往纠结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没有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形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地域开始借鉴优秀的发展模式,引进其典型名村特色,结合自身的特征进行综合发展。
二、“非典型名村”遗存类型
我国典型名村的保护多以政府主导型和当地经济带动型为主,其模式多为“修旧如旧”或以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非典型名村”空间聚落发展速度较慢,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没有政府及经济的强势介入,村落发展很少有频繁的变化或整体的变迁。“非典型名村”的村落环境虽然不够突出,但也保留了历史上最突出的功能和特色,作为乡村记忆的缩影和片断,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南阳新野县鲍湾村聚落形成及村落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特征:宗族型院落、标识性建筑、祠堂外广场,其中的各种遗存以节点、群组或块面的形式遗留,成为村落发展、承载乡音的信息所在。
(一)宗族型院落
宗族性集体住宅是我国传统聚落中的一种,以满足家族共居的要求。在空间结构中采用以祠堂为中心的发散式聚居结构,体现出宗族礼法的居住特征。
我国传统村落多以宗族性院落为主,随着家族的壮大及经济的发展,以户为单元的院落逐渐取代家族庭院式结构,但其宗旨还是以宗族为中心进行沿街式、发散式进行。本文以南阳新野县鲍湾村为例,村落以鲍姓宗祠为主要空间聚落,空间延续向外扩建,形成“田”字形空间网格。宗族型院落的存在作为精神的依托,暗示着一个家族或房族的存在。
(二)标识型建筑
标识型建筑在农村建设及发展中往往体现为庙宇、宗祠或具有各种精神活动的场所。如南阳新野县鲍湾村有一座供奉“猴王”的小庙,由于其以猴戏为生,时逢过节养猴或耍猴的村民艺人均会到猴庙拜上一拜。这种标识性的建筑或符号向村民传递统一的价值观,约束村民的行动,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鲍湾村概况
鲍湾村隶属新野县樊集乡,东连县林艺场,南与后河村接壤,西依白河,土地肥沃,自有“猴艺之乡”的美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村民以外出耍猴为业。鲍湾村现有村民2500余人,800余户,其中以鲍姓为主,约2000人左右,其他姓氏也有少数。
鲍湾村大部分农民还以务农为主,改革开放初期猴戏恢复到了高潮,很多外出耍猴的艺人最先富裕起来,进而回家翻盖屋舍、祠堂,形成以鲍姓为主的中心院落。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谋生手段的增多,其中一些传统艺人不再外出耍猴,而开始研究猕猴的养殖;另一部分艺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出耍猴的市场;而更多的年轻人则不愿意参加到耍猴的队伍中。这使耍猴这种非物质文化逐渐凋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被列入当前经济体制建设,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新野县鲍湾村作为中原地区传统农村,有着非物质文化遗存和物质文化遗存,但更多的应该立足当下,创建新的农村建设机制。
四、“非典型名村”选择性保护的重点与策略
(一)肌理与文化的定位
正如上文所述,“非典型名村”的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文保或比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庄,其特点是有一定数量的物质遗存但暂未达到国家保护标准。在这种类型的村庄保护中,必须对它的肌理与文化有清晰的定位,进而选择合理的考核标准。经过一系列修改后进行实践验证。当前国家对人居环境保护的运用主要为城、镇、村落等级。非典型村落在空间范围和核心文化理念方面,与历史村落有着共同的目标,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国家对历史文化村落的理念主要有:历史城市环境的完整性、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地域性等,但相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非典型名村应加强历史文化与乡村肌理的融合。从物质遗产保护与当地村落现有环境相结合,结合当地农村景观延续其历史文化。
(二)以经济复兴为引擎
乡村发展的基本为“三农”问题,农民最为关注的是经济收入的提高,可依据文化特色增加保护措施,以新野猴戏为出发点,增强其艺术特色,发展其整体产业链,推进新野县鲍湾村非物质文化“猴戏”的相关产业链。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相结合,带动相关创业机会,增强经济复兴。
(三)以农耕环境为基础
历史文化名村对传统村落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木等进行相关保护,而“非典型名村”列入历史文化遗迹的名迹相对不足。但是长久以来农耕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原文明的基础。南阳新野县鲍湾村为传统中原地区地貌,土地肥沃,大部分农民以农耕为生。
基于传统生活逻辑和乡村生活习惯,保护现有农村生活要素,保护农耕环境与资源。传统村貌的农耕环境是其千百年农民生存的根本。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而南阳地区土地肥沃,可耕地面积充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均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南阳新野县鲍湾村可立足于自身,在发展非物质文化基础的同时,保护农耕环境,提高农民生产总值,推动农村发展。
五、结语
中原地区最早孕育出先进的文化萌芽,虽然其历史遗迹在长期的发展中显得有些混杂,但其整体文脉还有着最本质的完整和原真。从对于南阳新野县鲍湾村的调研和分析不难看出,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农民关注的经济发展及历史遗存的保护均有着可提升的空间。农民生活问题的解决及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当地文脉的传承及历史遗迹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孔惟洁,何依.“非典型名村”历史遗存的选择性保护研究——以宁波东钱湖下水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8(11).
[2]杨旭东.传承人的个体崛起与民俗文化的发展———以新野猴戏为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赵慧琴.新野猴戏的历史及现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南阳分院暨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项目编号:nyz1201808)研究成果之一;南阳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8QN05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许英英,女,硕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