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壮族民间舞蹈蚂拐舞的主要元素特征在于模仿蚂拐的动作,其舞蹈动律也有明显的跳跃、弹腿等,无论是舞姿还是节奏都体现了原始、朴素的特点。对于其表演风格与训练的探讨,能够有效地研究这一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因此,笔者对此舞蹈进行了表演风格及训练分析,旨在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壮族 蚂拐舞 表演风格及训练
少数民族的舞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诞生的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征。从壮族地区的蚂拐舞上就可以看出,舞蹈中的动作和表现形式正是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转变,舞蹈形态也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文化元素,提升了其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
一、壮族蚂拐舞的表演风格特征
(一)形态特征
舞蹈的基本表现状态就是体态与形态,每个民族在发展历程中都有不同的民俗特征与历史特征,因此其舞蹈形态特征也会融于文化当中。以蚂拐舞的基本形态特征来看,“蛙式”是最典型的特征,以大小腿垂直的形态来模仿蛙的特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长期存在的图腾信仰。壮族人民将青蛙作为崇拜的对象,在生活当中也会偏向于模仿青蛙的形态特征。正如壮族地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青蛙呱呱叫,大雨要来到”。所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直至二月初,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当地居民会通过跳蚂拐舞的方式来参与活动。例如《敬蚂拐舞》当中,一人戴面具扮演水神,另一人戴面具扮演山神,在舞蹈中表达了对于蚂拐之神的尊敬,也将当地区域内民族勤劳质朴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1]又如广西地区的花山壁画,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人物形象多以模仿蚂拐为主,且人物形态基本保持为“大”型,双腿微蹲,手持刀剑,抬起双臂做出不同的样舞动作。
(二)意识特征
基于蚂拐舞所具备的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来看,其意识特征非常明显,甚至还保留了一些传统母系社会的痕迹,也具有原始舞蹈的特征。在整個蚂拐舞和蚂拐节日之中,既有表现宗教意识形态的祭祀活动,也有立足于基本家庭农业副业生产的传统舞蹈,壮族地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相对完整的表现。以舞蹈《山娃仔》为例,该舞蹈中包含了基础的祭祀元素,也包含了民族文化元素,同时展现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特征,表现出了整个民族的一种良好愿望,表达出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壮族人民正是由于这种乐观坚定的生活态度,才能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奋斗者的角色,这对于塑造民族形象,发扬民族精神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三)动律特征
集体性是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一旦某个舞蹈被某民族所接受,就会转变为集体行为,并在传播中具备动律特征。今天的壮族地区民族舞蹈就是通过代代相传的集体发展而不断传承,从价值取向中体现出它的核心力量。我们从动律风格特征中可以了解到蚂拐舞的重要细节。在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并从外观中获取内容的创新,以开放性的眼光融合现代审美理念,这也是传统舞蹈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基础。蚂拐舞流传于红水河流域,以肢体表现的心态来看,几乎难以形成动律特征,但是我们将其结合生活元素,就能了解到其内部包含的“动律感”。以踏步动作为例,这一动作的目的不在于表现美感,而是表现出一种严肃庄重的祭祀特点,其动律特征并不欢快,反而是一种古朴、稳重的特点。这一点在壮族地区的蚂拐节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从大年初一至二月初二的仪式当中,全过程包括找青蛙、孝青蛙和葬青蛙三个主要程序,部分地区还会出现带着青蛙面具的青蛙神,具有生活气息。
二、表演风格与训练
表演风格与训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从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分析,他们的舞蹈表现出环境的粗犷,显示出纯真和原始的特点。目前在民间舞蹈的训练工作当中,壮族蚂拐舞也有着其训练价值,例如以踏步的动作来说,不同形式的踏步也有不同的训练方式。蹲裆跳踏步的训练方法是双腿保持在蹲裆位置,然后交替保持重心变换至不同的主力腿之上,十分考验舞者的综合协调能力,其不仅要保持蹲裆位置,还要进行跳跃。在训练技巧方面,可以将其联系到动物的形态,充分调动训练者的身体协调性。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艺术院校已经将蚂拐舞素材纳入课程教学当中,并通过节奏训练来强化学习者的处理灵敏度,这些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正式被纳入课堂训练当中。[2]
三、结语
壮族蚂拐舞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民族舞蹈,其拥有的动作语言、资料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对其表演风格进行研究,并结合其动律、跳法的分析,可以推广壮族文化艺术,真正让民族舞蹈进入全国范围之内,被更多人所熟知,并积极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周家金,朱波涌,孙庆彬.壮族蚂拐舞的体育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01).
[2]周家金,孙庆彬,陈诗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蚂拐舞的文化解析与传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
(作者简介:龚娟,女,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舞蹈)(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