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绝恋》讲述了八路军女战士安洁等人护送美国飞行员欧文的故事,是一个爱恨交织的故事。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爱”和“恨”。
关键词:《黄河绝恋》 爱 恨
一、前言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黄河挥毫作画、著书立说,又有多少故事发生在黄河边。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了美的作品。尊严的美、爱情的美、亲情的美、人性的美、民族精神的美、悲剧的美,都通过这个故事展现出来。
二、爱
影片中,既有“大爱”也有“小爱”。“大爱”指众人为了保护欧文和帮助欧文渡江而做出的一系列牺牲;“小爱”指欧文和安洁的跨国恋。
影片以众人保护和帮助因飞机被日舰击中而迫降于长城下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到达黄河另外一头根据地的过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军人和中国人民牺牲自己来帮助国际友人的大爱。这样的故事很常见,但是影片在“生命与尊严”这个问题上却有更多思考:一开始,和黑子等人认为的“在死亡面前,选择尊严,宁死也不当俘虏”所不同的是,欧文认为,生命是第一位的,为了活下去可以选择投降,这代表的是西方的生存观念。当欧文看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己而失去生命后,渐渐明白了安洁口中的“只有战死,决不能投降,我们宁愿丢掉生命,但决不能丢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所以,当日本人抓住花花,借此威胁黑子,他才能不顾生命危险,采用和安洁一样的手段,利用手榴弹胁迫日本人,救出花花。这份对“生命和尊严”的思考,升华了电影中“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英雄精神,让观众体会到尊严的美。
而欧文与安洁的跨国恋也是一条重要的故事线索,讲述了战火纷飞中浪漫的爱情故事。安洁,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新女性,被日军强暴后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加入八路军承担起救国的重任,面对残暴凶狠的日军,她没有丝毫畏惧,面对父亲的哀求和威胁,她用智慧化解。这样一个聪慧勇敢的女人,虏获了欧文的心。当她张开双臂拥抱黄河的那一刻,她停留在镜头里的静谧的美与正在进行的激烈战争和滚滚黄河水的动态之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影片中,安洁象征着美丽、坚强与勇敢。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中了弹的安洁用欧文送给她的匕首割断了自己与欧文相连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给了欧文和花花,安洁沉入了她心爱的黄河的怀抱中,实现了她宁死也不落入敌人手中的愿望。这个选择既是献身革命,也是保护自己心爱的人。安洁的死,给欧文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影片之所以取名“绝恋”,正是因为安洁的死;安洁的离开,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给观众带来了巨大冲击,创造出了震撼心灵的悲剧美。
三、恨
影片中既有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之间的国家“大恨”,也有寨子的家族与黑子的家族之间的“小恨”、日军玷污安洁的“小恨”。这里,笔者将通过寨主和“三炮”这两个人物对“恨”进行分析。
在寨子家族和黑子家族的斗争中,寨主的妻子被打死了,影片中他抚摸着相册中妻子的照片,眼神忧伤,可见他心中一直铭记着杀妻之仇,所以他必须杀了黑子,才能解心头之恨。黑子告诉他安洁惨遭日本人强暴的隐情后,他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一面是女儿的安全,一面是辱女之痛,他既得罪不起日本人,又不愿意做汉奸帮助日本人。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他决定帮助欧文过河,但要求留下安洁。当船夫背叛他,日本军官威胁他,辱女之恨、民族之恨交织在一起,他拔出刀杀死了日本军官。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丰富,他有着占山为王的“匪气”,有着对女儿的柔情,还有着身为中国人的尊严,他的牺牲有着亲情和民族精神的美。
梳得油亮的稀疏中分头,佝偻瘦小的身材,阿谀奉承,三炮是电影中典型的反派形象。三炮外形猥琐,却终日唱着美妙的“信天游”,嘴里念叨着“哥哥、妹妹”,希望能娶一个媳妇,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幸福生活的追求,然而,黑子家族对他的伤害,使他失去了做男人的资格,多年来他都恨极了黑子家族。当黑子劝他一致抗日时:“过去的仇家往后不能再打了,如今日本人……”他并不想听,只是厉声指责黑子,一直对家族之间的“小恨”耿耿于怀。然而,正是这个卑微的小人物,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人性的光辉:日本人杀死寨主后,他颤抖着点燃了草房子,利用烟火给安洁等人传递危险的信号。当三炮被日本人活埋时,他仍然唱着那热辣辣的信天游,“三哥哥……一路威风抖……掀起妹妹的红盖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渴望着个人的幸福。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难以实现的,这时的信天游已经变成了一种酸楚、悲怆的“嘶吼”,一种带有血性的独白,展现了人性深处的美丽。在关键时刻,三炮的选择和他之前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感使得他的形象变得复杂,耐人寻味,也使得他的死带有一种悲壮美。
四、结语
在《黄河绝恋》这个爱恨交織的故事中,笔者既体会到了不平凡的战争岁月中人性的光辉、民族不屈的精神,也感受到了寻常生活中亲情和爱情的力量,感受到了一场美的体验。
(作者简介:罗家欣,女,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