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2019-06-11 05:53姚佳君
参花(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无表情扇贝腊八粥

姚佳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餐,稀里啦二十三。”我几乎是背着这个童谣长大的。在印象里,每年的腊八这一天喝完那碗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年就要开始了。

若是平时,你盯着那窗上的窗花,描绘着大年夜里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场景,最多会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所吸引,并不被打动。但进了腊月以后再去瞅瞅这花花绿绿的窗花,无论是街上叫卖的,还是在巷子里逛着瞥几眼看到的,感觉全都不一样,它会变得分外亲切 、鲜活、热闹、期盼,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

置年货的年味儿

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买年货了。每次放寒假,奶奶的电话总会如期而至,让我陪她去买年货。这个传统大概有五六年了。她挎着篮子,我跟在后面,看到集市上啥好吃的都想要,花花绿绿的糖果,翻滚在炒炉里的葵花籽,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干果。趁人不注意时偷偷拿几颗塞到嘴里,才发现还有壳没有剥,全都吐了出去,嘴里留下的也只有苦涩。火红的对联直接挂在水泥墙上,对联上写的尽是对来年的祝福。

一群妇女围坐在一堆扇贝旁边,面无表情地剥开扇贝壳,将肉和扇贝柱分离,满满一盆的扇贝柱堆得跟小山似的。女人们依旧面无表情,她们的动作和受过训练的士兵一样,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会做给你看。海风呼呼地吹在脸上和刀割似的,但人们买东西的热情依旧不减。大把的钞票塞进了商贩们的手里,换回的是一包包的年货。

味蕾上的年味儿

谈到吃可能受汪曾祺先生的影响较深。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步步地从爱吃到会吃再到懂吃。我的家乡在青岛崂山,算得上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鲅鱼跳,丈人笑。这是老青岛人最熟悉不过的一句话了。

熏鲅鱼,我想青岛人做的应该会是最正宗的吧。鲅鱼一定要是当年春季的鲅鱼,切成细片放在太阳下晒上个几天。小时候的我会每隔一会儿去看上几眼,生怕快到嘴的鱼再飞了。爸爸做的熏鲅鱼还是很有一套的,把晒好的鱼放在滚烫的热油中翻滚,炸至金黄再捞出放在漏勺上,倒上秘制的酱料,就这样,一盘熏鲅鱼就做好了。虽然工序不复杂,但是蕴含着大海对这一方水土浓浓的馈赠。

爆竹声的年味儿

我爸经常说我绝对是每年过年放爆竹最多的人,从小放到大。这句话的确不假。直到现在,都二十岁的人了,每年还会去买爆竹放。小时候我会把爆竹中的火药拆出来,再组合成新的爆竹,最期待的是点火的那一瞬间会引发怎样的化学反应,看着五颜六色的烟花喷洒出来,引亮一半的天空。哪怕冬天雪下得再大,风刮得再急,也会拿着自己的鞭炮出来和周围的邻居“欲与天公试比高”。经常在点爆竹的时候被旁边突然响起的鞭炮声吓一个激灵。每當鞭炮响起的时候,闻着那空气中的硫磺味,总觉得这才最能代表着年的味道。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都随着那一缕青烟飞到青天。

年味儿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它从忙年再到过年再到年结束贯穿始终。的确,年味儿在慢慢变淡,但中国人对年的崇敬与期盼没有变淡,就像门外的那一排排红灯笼,一年一度把年迷人地照亮。(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无表情扇贝腊八粥
一起喝腊八粥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扇贝的眼睛“排排站”
腊八节
多面人
过年啦
烤扇贝:贝壳反复利用,壳比肉还贵
做错
兵马俑
腊八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