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婕
“当一个人感觉到,他的生命能够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展开,他会被热情充满,困顿、拖延、封闭和消极等将远离他,每一段时光他都不想浪费。他会像一个永动机一样,专注地投入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上。”怎样才能让老师充满自信、活力四射、专注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呢?我们的思考是,鼓励教师做自己的专家,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大胆思考与质疑。如何鼓励教师做自己的专家?我们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实际,在教研中引导教师思考。
孩子的“感受”大于“发展”
作为教师,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以为“我一怎样你就应该有变化”,但忽略了孩子个体的感受,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比如,吃饭慢这件事,我们之前总想采取办法提高孩子吃饭的速度,认为这样才是促进孩子发展,但是当老师们理解了“这件事可能没那么简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面对孩子时就会多一份等待的耐心。
当孩子知道他被看见,知道他有权利控制吃饭时间,知道吃完饭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以后进餐的速度就会慢慢加快。当老师们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心中便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关注孩子的感受。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我们由区域分享中教师的一句话“今天小朋友完成了好几份作业单”展开了讨论。这句听起来司空见惯的话有什么问题吗?仔细想来:什么才是区域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完成作业单吗?老师们开始仔细回顾孩子们的活动过程,孩子们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还是因为将记录单带回家爸爸妈妈会高兴,而去完成作业单?老师们回忆起了专注于活动过程的一个个镜头。
【镜头一】远远望去,一个女孩如雕塑般凝视着在1度范围内左右摆动的天平,许久(至少10秒),直到确认可以下判断了,才拿起笔,以“<”“>”“=”等符号记下自己的观察结果。一共8组比较,8次这样的凝视。
【镜头二】在“水火箭”的实验过程中,一个女孩根据瓶子上水位线的位置,反复调整水量,实验了三次,最后一次水量合适了:水里有了足够的空气,产生了足够的气压。但是由于瓶盖没有拧紧,火箭只是有一点点成功的迹象——懒懒地向前移动了一点。区域活动时间结束,女孩平静地取来吸水拖把,擦干了地上的水,说了一句:明天再试。虽然她的记录单上记录的都是失败,但是她却体会到了:努力、失败、调整、失败、再努力,如此反复、坚持,直至成功的过程。
通过一个个经典过程的再现与分享,老师们理解了:投入过程、专注其中,幼儿会切实找到自己的兴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慢慢积累内在的生命力量;投入过程和指向结果,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再进行区域分享的时候,老师们自然更关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挑战自己的勇气,而不再关注记录单的数量。慢慢的,孩子也会投入到事情本身。
“常规”与“有序”的意义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很多常规要求,有时老师也不由会问,这些规矩都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吗?如碗底不粘蛋皮(方便食堂清洗),擦完嘴后打开毛巾(省得保育员老师清洗时再打开),剥皮、喝汤的时候,将需要的餐具放到眼前(避免蛋皮、粥洒在桌子上)……虽然这些具体的行为离开了幼儿园的生活情境就不一定派得上用场,但是这种多替别人着想、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意识一旦深入幼儿心底,将会让其受益一生。
通过讨论,老师们不再纠结于幼儿园的规矩多要求多,而是在关注常规要求的同时,增加了一份希望:如果每天、每刻我们的孩子都体验着有序和舒服,那么当他长大了,来到了他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他就会想办法去改变。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理想的状态。这个状态来自哪里呢?就是我们在亲手塑造的现在。
用“专业思考”做实“专业性”
幼儿教师常常缺乏专业自信,怎样做实“专业性”呢?要做到:说话做事有依据,用专业思考和行为踏踏实实做教育。为此,我们要求各领域教研组从本领域出发,用本领域的语言去思考、去交流、去评价。
一次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的一串提问——“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什么?”“这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怎样体现专业性呢?艺术欣赏活动除了关注感受,还要体现作品独特的艺术美。例如,针对吴作人先生的《熊猫竹石图》,我们如何恰到好处地提问呢?首先,分析作品的独特之美在于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由此,我们可以问:“这幅作品都画了些什么?”“墨色最重的部分在哪儿?”“墨色最轻的部分在哪儿?”“最粗的竹子是哪根?”“最细的竹子是哪根?”“除了墨的浓淡不同,还可以从哪里发现竹子的远近不同?”“画面哪个地方使你觉得熊猫是动的?”“哪个地方使你感觉到风?”在目标清晰的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走进作品,发现到艺术的规律,知道了浓墨可以用来表达画面的主体、近处的事物;淡墨可以用来表达远处的事物、次要的内容。慢慢的,孩子们就会从一幅画中感受到微风拂面,闻到泥土的芬芳;慢慢的,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方法、规律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慢慢的,艺术素养将内化到他的综合素质中。
再看科学探究领域的思考。教室里老师和小朋友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火箭喷射”小实验。活动从“喷气式飞机如何飞上天”开始,借助气球、渔线、吸管设计了小实验,反复试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反作用力”的作用。虽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经过努力、反复尝试后成功的激动和雀跃,但是老师们仍然没有放弃思考,对比了传统的实验过程,提出了新的可能性。传统过程是介绍材料及工具(气球、吸管、渔线、打气筒)——介绍制作步骤(均运用启发的方法:“线怎么安上?”“吸管怎样穿过去?”“两人合作怎样给气球打气?”)——制作材料(思考气球安装的方向等)——实验——总结——再实验。可能的新过程是先看实验效果——观察需要的材料——推测可能的步骤——达成共识——制作——填写记录单——實验——总结——再实验。传统的科学实验过程中,有一定的启发性,然而新的实验过程则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的过程完全由“目标”引发——为追求一种实验效果,放手给孩子们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通过对艺术欣赏活动和科学探究活动的专业思考,老师们理解了如何从领域出发、围绕领域特点组织活动,专业思考也带来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行动之前有依据,行动之后有反思,我们就是自己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