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全
2019年2月14日,北京喜迎新年以来的第二场雪。凌晨,我趁着大雪未落赶到北京南苑机场,待飞抵南阳、住下,已是临近中午。吴刚书记风尘仆仆推门而入。本来,计划前往邓州采访吴书记,后来了解到吴书记要在南阳开会,就提出利用会议间隙对他采访。吴书记没有任何推脱,欣然答应。
吴刚书记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从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县长一直到县委书记,身上稳重、踏实的风格清晰可见。 201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作为一名“60后”,吴书记从小就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长大的,所以,当2015年从河南信阳市淮滨县转任邓州市市委书记时,他感觉是“很有幸组织派我到了邓州这样一个地方”“当前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采访就从“为什么偏偏是邓州”开始。
记者:雷锋当年的战友应该很多,为什么偏偏是邓州出了个编外雷锋团?
吴刚:这里面既有历史的机遇,也有时代的呼唤。邓州位于河南南阳西南部,地处中原腹地,范仲淹在此地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悬壶济世、坐堂行医的医圣张仲景就是邓州人。这里一方面地理环境相对闭塞,民风耿直淳朴、乐于助人;另一方面传统的耕读文化积淀比较深厚。当年,和雷锋一起入伍的560名邓州籍战友陆续复员、退伍、转业回来,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国门刚刚打开,人们受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比较厉害,从党委政府到社会各界,大家一方面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和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认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丢。这批战友,经过部队多年的教育熏陶,特别是和雷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近距离耳濡目染了雷锋精神,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坚定,军人的荣誉感更加强烈。再加上党委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百姓的期许,他们就当仁不让、自然而然地把传播雷锋精神当成了己任,一个坚持就是半个世纪。所以说,编外雷锋团的诞生,既是历史的巧合,又是时代的必然,既有文化的沉淀,又有社会变革的影响和促成,但无论如何,对邓州人民,对弘扬传统精神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编外雷锋团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返乡开始,数十年如一日学雷锋,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广,这里面是什么原因?
吴刚: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条:一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标准,二是契合了我们党的宗旨。这是编外雷锋团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支撑。就编外雷锋团初期成员而言,在那个时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军人,社会对他们的期许高,自己对自己的期许高,荣誉感、责任感、事业心,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传承雷锋精神的伟大事业中,“虽千万人吾往矣”。同时,邓州历任党委和政府对编外雷锋团的行为都非常肯定,想办法为他们搭建平台,经常褒奖弘扬他们的做法,帮助、鼓勵、支持他们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党中央这个层面,改革开放以后,历任领导人都对雷锋精神有很多的肯定、评价、题词,对弘扬雷锋精神一直非常重视。其他地方也许因为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不同,没有将弘扬雷锋精神列入中心重点,但在邓州,中央的精神、上级的要求,在编外雷锋团这个群众团体上找到了切入点、结合点和落脚点,经过数十年的坚持,行稳致远,逐渐形成了一个深层次的政治生态,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生动局面。
记者:编外雷锋团作为一个团队,就像一颗种子,因为落在了适合的土壤、遇到了适合的水分、赶上了适合的气候,自然而然就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吴刚:对,编外雷锋团是一个具有导向性和引领作用的优秀团队,在邓州就是“播种机”和“宣传队”。实际上,雷锋精神在全国各地一直都以不同的形式得以传承,各地都有学雷锋的先进个人或者先进集体,但有可能因为时代的需要、现实的要求而冠上了其他名称。
记者:邓州这些年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是怎么做的?
吴刚: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抓活动养成。我们成立了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指导委员会和专门的活动办公室,每年年初都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认真研究,出台方案,制订措施,定期督导落实,确保学雷锋活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不同领域、不同对象中蓬勃开展,坚持政治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突出实效性。二是抓典型引领。“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我们通过经济上倾力扶持、舆论上大力宣传、荣誉上全力褒奖,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树立编外雷锋团群体和个体先进典型,用典型的优秀事迹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让雷锋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认可、所接受、所弘扬,不断深入人心、走向全国。三是抓阵地建设。我们着力建设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主阵地——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展览馆高42.9米,长66米,宽35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布展分为《我们的战友——雷锋》《持之以恒学雷锋》等五个板块,馆外配套建设了近300亩的雷锋广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河南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等等。四是抓氛围营造。我们重点抓了全方位设置学雷锋标识,命名雷锋路、雷锋公园、雷锋小学,设置学雷锋宣传栏、LED电子标语等,创建雷锋岗、雷锋窗口、雷锋号公交车、雷锋号出租车,营造全民学雷锋活动氛围。还邀请清华大学对邓州城市形象进行整体策划,多角度体现雷锋城元素,高品位提升雷锋城城市形象。这些举措都收到了良好的作用。
记者:雷锋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对邓州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吴刚: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持久而又广泛。我认识的一个家族三代人都是编外雷锋团成员,全家都是编外雷锋团成员的则更多,还有一个单位、一个班组集体加入编外雷锋团的。编外雷锋团首批成员的子女们成立了 “星火连”,后来从沈阳“雷锋团”退伍的战士成立了“薪火营”,寓意星火燎原、薪火相传。这些,在邓州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目前,编外雷锋团已经由当初的560人发展到现在的25个营、15个直属连排1.4万人,遍布各行各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群众团体。可以说,邓州大地学雷锋热潮不断掀起并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改革开放的城市形象,打造了邓州新的城市名片,促进了邓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邓州入选“中国好人榜”13人,占河南全省的十分之一。外地人到邓州,第一感觉就是社会发展,民风淳朴,好人层出不穷,觉得这就是他们心目中向往的“雷锋城”;邓州人出去,也把雷锋精神带到了更多的地方,在北京救人不留名的孙天丛、汶川抗震救灾英雄武文斌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雷锋精神已经从当年的一枝独秀,变成了今天的群星璀璨。
记者:习总书记曾说,像雷锋、郭明义等英模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您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吴刚:习总书记在这方面是高瞻远瞩的。在新时代,一定要抬高雷锋精神的地位,提高它的践行标准。随着财富的积累、阶层的变化,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壮大,雷锋精神必须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给予新的表达形式。今天,如果我们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仍局限于当年的做做好事、扫扫马路,停留在原来的层面,雷锋精神难免会让人觉得不屑一顾。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学习雷锋精神,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注重学习它的“神”,不能让雷锋精神只停留在3月5日这天,也不能让雷锋精神只流传在小学生和解放军官兵中间。比如,雷锋精神中的螺丝钉精神,过去强调“愿做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去”。現在,就可以强调“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中国梦的奉献者,等等。通过不断赋予新内涵、拓展新途径、探索新形式,使雷锋精神始终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精神需求同频共振,成为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心灵旗帜。
记者:邓州市编外雷锋团作为传承雷锋精神的一面旗帜,5年前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作为邓州市市委书记,您认为邓州今后在弘扬雷锋精神上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吴刚:习总书记在一次接见“雷锋连”指导员时曾勉励官兵们说,“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总书记的指示同样是对邓州的勉励。目前,编外雷锋团已成为邓州乃至河南全民学雷锋的先锋和排头兵,成为中原大地学习弘扬传承雷锋精神的一面鲜艳旗帜。一直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都十分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现在除了每年继续向雷锋团输送新兵,也在着手吸收一些优秀的部队转业、退休干部充实到编外雷锋团的管理团队中,强化这支队伍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把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作为提高公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好阵地、创新载体,继续精心培育、大力培树编外雷锋团这一先进典型,引领全民学雷锋活动蓬勃发展,让雷锋精神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可以是每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传人;邓州是一座雷锋城,每一座城市都能够成为雷锋城。”如果说努力方向,这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