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康
双牌县立足山区县情,做好“山”字文章,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山区产业、促进群众增收的新路子,巧将青山变金山,2017年成功实现省级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位居全省前三,在12个脱贫摘帽县区中居第一。
由“输血解困”变“造血强本”
挖掘山区生态资源抓旅游产业。发挥双牌森林覆盖率80%的生态优势,结合全省第三批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实施阳明山、桐子坳、国际慢城、龙洞文化艺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通过每年一届的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提振品牌,全县游客年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幅20%以上,旅游从业人员达1.2万人,旅游产业成为全县涉及面最广、带动力最强的富民产业之一。
挖掘山区林地资源抓特色产业。依托235万亩山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初步规划打造了5万亩中药材、5万亩虎爪姜、5万亩高山有机茶、20万头牛羊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带,培育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上梧江虎爪姜、单江高山野生茶等一批名品名牌,催生了金蕊实业、永之源等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将森林土鸡养殖作为全县重点扶贫产业之一强力推进,目前发展森林土鸡80万羽,带动了6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
挖掘山区风能光能抓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建设了投资5亿元、装机5万千瓦的倪家洞风电场,2016年整合资金2200万元,利用荒山荒坡为67个贫困村建设了装机40—65千瓦的光伏电站,仅此一项就可确保各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有效破解了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
由“万民盼富”变“万民创业”
构筑发展激励机制,让山区群众“想创业”。引导县扶贫、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在项目方面积极支持扶贫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9000万元,围绕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产业示范项目、集体经济等四个层面以奖代补加大支持力度,其中直接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2705.4万元,实现了项目向扶贫产业倾斜、资金向扶贫产业集中。
构筑利益联结机制,让山区群众“能创业”。按照“四跟四走”的要求,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县所有村专业合作联社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合作社联结发展全覆盖,通过直接帮扶、联动发展、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确保了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
构筑风险防范机制,让山区群众“敢创业”。从多个层面多个环节降低产业发展风险,提升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引进淘宝等多家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初步实现67个贫困村电商网点全覆盖,拓宽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由财政买单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业保险,从2017年开始又由财政缴纳保费187.9万元,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推行“扶贫特惠保”,有效降低了产业发展的意外灾害风险。
由“贫困山区”变“发展热土”
强化要素保障。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頸,突出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充分发挥林权制度改革释放的活力,推行“惠林通”贷款业务,通过林权抵押贷款每年可实现融资1.8亿元。加强涉农资金整合,2017年以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64亿元,全部投入到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土地流转,目前全县流转耕地和流转林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57%和林地面积的19%,有效解决了用地保障问题。
强化服务保障。坚持“一个重点产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方案”,在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等环节加强服务,在67个贫困村全部新建了高标准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62家,涌现绿康蔬菜、鼎盛南竹、时胜中药材、桃花坳野生茶等10家省级示范合作组织,为产业发展打造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强化党建保障。夯实基层基础,结合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把一批农村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外出返乡务工能人充实到村支两委班子。突出扶贫先扶智,投入140余万元选派700名优秀农村党员、青年农民和村级后备干部参加“党建+产业技术”培训班。加强法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连续10年保持全省平安县称号,为做实做足山文章、推动产业大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