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斯琪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美術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单一的让儿童进行临摹写生,儿童只能被动进行学习,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课堂教学大多数时间由教师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被动完成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情感体验或想象,只是千篇一律的完成作业而已。我们的美术教学最终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美术家……,更不是为了应对各级检查,简单的给孩子提供玩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新课程》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一直在探寻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技能技巧:
一、灵活机动观察,让学生在玩乐中体验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以《手形的联想》一课为例,通过投影随意地变换手型,学生也会随着教师一块变换各种造型,并说出自己的思路。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将简单的手形概括地与实物联系起来,由浅入深,孩子们从直观上用手摹仿各种动作,有意识地思考、摹仿更复杂的、不太熟悉的实物。学生很感兴趣,思维在抽象的手形与具体的实物之间得到体现。相互观摩、表演、在快乐及兴奋中完成学习。
再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像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学习实践体验很重要,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阐明了动手体验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体验。有一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飞机的造型及制作图,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活动中找出每架飞机的制作方法,用什么材料制作?给学生相互讨论,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漂亮的飞机?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给学生发挥感知,让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感知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每个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强调体验,丰富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比教会了他们画某某物体的方法获益更多,影响也更深远。如低年级的色彩教学,过去只注重学生所画的画色彩是否均匀,学生画久了,就没有兴趣。这学期我尝试根据油画棒的特点,教学生如何巧用油画棒画出调和、渐变、有立体感、有层次感的画面,学生大胆体验,大胆尝试,不断丰富对色彩的感受,用彩笔绘出一幅幅富有童真、充满幻想的色彩画。
四、组织学生自评,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学习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评,让学生参与交流,儿童的童心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同时在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评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自己才会充满自信,对以后的美术兴趣才会日益提高。
多年来,美术教师评价学生仅仅局限于画的像与不像。如果画的不像那就不是一幅成功的作品,老师的评判标准也只以像不像为核心,孩子的天性就得不到发挥,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家长和老师迫切的想要孩子画得像,反而会使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上好美术课了。
毕加索说过:“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画画”。孩子是凭着性情、灵感、好奇而画画,所以孩子的画面更直白的体现出最纯真自然、烂漫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