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考论

2019-06-11 08:16韩兵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陕西省

韩兵

[摘要]民国时期陕西省极为重视女子职业教育,在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基础弱、底子薄的背景下,陕西省政府制定了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设立平民女子职业学校的法案。与此同时,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多方面做工作,以推广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在各类女子职业教育机构中,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办学成绩优异,服务社会效果显著。当然,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若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保证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其科目与专业设置、学时分配以及教具教本的使用等方面均需加以调整和改进。

[关键词]民国时期  陕西省  女子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8-0099-05

民国时期陕西省的职业教育虽然在整体上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南省份相比还较为落后,但是也有出色之处。陕西省极为重视本省的女子职业教育,尽管民国时期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在陕西省政府、社会上的教育团体以及诸多热心于女子职业教育事业的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女子职业教育初有起色,后来又逐渐得到长足的发展。女子职业教育事业的兴起,为陕西省的女子解放、生计权益乃至经济产业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民国时期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背景

1.民国时期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之初始。陕西省地处中国之西北边陲,因此“吾陕风气闭塞,教育幼稚;而女子教育,尤为落后”①。清末民初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开始萌芽,主要有以下几个机构和组织:西安女子师范附设的职业科、省长公署开办的草编传习所、实业厅开设的桑蚕讲习所、成德中学附设的美术班以及民政厅的收生讲习所。这些女子职业教育机构均非独立性的,乃附设于其他机关及学校内,办学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设科之性质,不适于环境,学生学成之后仅能以比下有余,比上不足之技术相传授,甚无益于家庭社会”②。在这种局面下,除了西安女子师范的职业科能够继续维持外,其他女子职业教育机构都难以为继。数量本就较少的平民女子职业教育机构,只能以简易的设备和单薄的教员开设织袜、染织及缝纫等手工科目,以及一部分美术方面的科目。这两大专业生产的产品销路窄,也难以普及。这与民国陕西省的生产力及经济产业状况是很不相称的,因此女子职业教育不得不急图改进。

2.产业与社会环境对女子职业教育之掣肘。就民国时期陕西全省来看,1934年的《陕西教育旬刊》指出,“天然可分为三大部,陕北榆林,属富于毛产,延属宜于垦牧。关中适于农林,兼宜工业。汉中则蚕桑农林采矿均乃改良之必要。”这种以农工矿等业为主的状况本就不利于女子职业教育的催生,再加上陕西当时的地方产业情形是“生货多而熟货少,而生货之出产,亦几全赖于男子,多无关于女子。是女子殆入于销费之分野矣。为女子者,亦非自甘于分利之人,实工业革命以后之局势所逼,小规模之职业设备,与不善经营之职业组织亦绝不能与之相争也。”③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妇女将无法谋得职业,很难为国家经济出力。比之于其他先进国家女子职业教育的发达,我国女子职业教育到了不得不改弦更张之时。政府和地方应该抓紧时间,一方面尽量节俭开办女子职业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让女子职业教育适应本地的实际需要。然而除了产业的影响外,传统的社会观念也禁锢着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办理女子职业教育之徒,其上焉者焦头烂额,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故技,其下焉者,则巧立名目,以职业为名,而施行其普通教育之实,不曰经济拮据,即曰用非所学……学生之本身,亦有足批评者,其来校也,非必皆抱有明确之观念,以求得一肄业学校为前提,且其中尚有视此为解决婚姻问题之终南捷径者,故遇艺术操作之功课,常抱敷衍塞责之态度。”④

3.大兴生产教育下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之滞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一方面世界各国以输出货品、抢夺市场为雄厚国力之法门;另一方面则是日军侵华、国难当头,需以扩大国货出口而振兴中华。在这个大背景下,教育界大力提倡生产教育,学校的科目设置更偏向于生产制造。而就陕西省来看,在教育方面既无准备也无相应的设置,加之农村的破产,因此搞生产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另外,当时的职业劳作本身存在不少的问题。说到职业劳作,有些学校以擦灰扫地代替职业劳作;有些学校把剪裁、粘贴无实际意义的纸张或雕塑竹木、石膏当成职业劳作。学生所用的工具价格昂贵,一般贫苦家庭的家长不愿意去购置;学生所用的教科书,难度也较大。以这种态势去推行女子职业教育,恐怕会大失所望。举国呐喊生产教育的口号与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落后,形成了巨大反差。

二、民国时期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推广

1.政府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推行。陕西省政府对于女子职业教育,最开始的计划是较为模糊的。1922年出台的《陕西实业教育计划书》虽然名为计划书,但是并没有对如何发展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做出详细规划,只是在书的后两段强调了兴办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1923年,陕西省政府的《分期分区举办陕西实业教育计划书》的最后一部分,较为粗略地刊载了女子职业教育的推广计划:“女子劳动,在今日已成为社会问题之一种,关于女子职业知识之养成,亦应特为注意,除将省城女子职业学校,极力扩充,藉为模范,而作提倡之标准外,应责成各县知事,于二年内,各设立女子职业学校一处,經费由各县自筹。”直到1928年,陕西省召开了全省革命教育行政会议,会上陕西省教育厅制定了《推动全省教育之步骤与计划》。《推动全省教育之步骤与计划》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步骤分为三期,其中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规划均在第二期完成:在中一区的西安筹设省立第一女子职业学校;在南五区的南郑筹设省立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在北八区的榆林筹设省立第三女子职业学校。在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中,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黄统提出了推行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案,给出了以下理由:第一,女子有了职业后即可自谋生路,一面减轻男子的负担,一面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第二,女子接受一定教育可以相夫教子,经营家庭;第三,女子有了职业后可以提升社会地位、保全人格;第四,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后,女性作为中国一半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调动起来,富强国家;第五,面对全国大量的失业妇女,广设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可以收容失业妇女;第六,女子的天赋所长与男子不同,需要开设女子职业学校进行专门的训练。具体办法是由中央政府通令各省县乡广设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在开办过程中需注意各地的经济情形、社会需要及妇女状况等。学校主科限定一门,以求技能娴熟。

2.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的努力。陕西省的一些社会团体和开明人士极为热心于本省女子职业教育事业,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在“民国十七年一月,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已在西安组织成立。由于该会全体同人及主持所属事业的吴砚青先生,始终不懈,艰苦奋斗的结果,推广女子职业教育,增进妇女生产技能,其成绩可以说是与年俱进的。”⑤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设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当时陕西省地处西北,整体教育水平较东南各省都落后,所以必须派员考察其他省份的职业教育,才能改进陕西省的职业教育,因此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特派会员到东南各省去考察职业教育,以资借鉴。民国时期陕西省多灾荒和战乱,大量流民生计无有着落。看到这种情况,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派遣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外县避灾的妇女传授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例如,1935年《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七年周刊》指出,“二十二年春,适值陕西年荒,外县妇女均纷纷来省求食。长安县于西北两关,设立妇孺收容所两处,收容避难之妇孺。本会以为藉此可以提倡外县之职业。乃呈请教育厅,发给临时费四百元派女平职毕业生八人,分往西北两关,专授织毛巾、织布、织袜及草帽辫等之技术。”鉴于避灾的妇女数量较多,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于1933年6月开设了陕西灾区妇女习艺所。该所接收了咸阳、兴平、武功、礼泉、高陵、长安、渭南、蓝田、乾县、临潼及富平等地30多名妇女来所学习,并且对于她们所需的衣服饭食均免费供给。该所分为针织和染织两科,并且除了传授手艺外,还教授妇女国语及卫生等常识。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还积极向社会宣传女子职业教育,如1933年与民教馆协商之后,在西安城内最繁华的南院门民教馆内陈列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的制作成品,以资社会观摩,加以宣传。

3.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成绩。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成立之始就着手“筹办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那是培华的前身。二十四年呈请省教育厅备案,二十五年四月转奉教育部指令准予立案并改名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校中设染织、缝纫、针织三科。”⑥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注重学生实习和经营资校,开设了缝纫、染织和织袜三处学校工厂。为保证学生有充裕的实习时间,学校规定普通学生除上课外,每日分组实习四小时,工读生每日工作六小时,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该校在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时期便设有成品销售处,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材料。学生一切出品,经各科主任考核、定价并登账后,交本校销售处出售。根据材料可知,该校生产产品种类众多,质量也有保证,每年都能通过销售本校生产的成品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

除了生产高质量产品外,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还将技术传播社会。例如,努力“改良人力纺纱机,使技能有进步,出品量因机件配置合法增加,纺出来得纱又可作轻纱,对于目前缺乏轻纱的困难,希望能有一点贡献,且可以推广到农村去,使农村妇女应用改良的纺纱机,代替那费事多而工作效率少的旧机”⑦。

总体来讲,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成绩在当时的职业学校中堪称优秀。该校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工厂实习,都有专门的教师和技师予以教授和指导;各学期均有教学细目要求,务期于手艺练习娴熟,作品优良;所得款项多用于设备购置及更新,保证了教学硬件条件;师资基本是科班院校毕业,专业对口,有着较强的教学素质。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作为女子职业教育的典型,体现出了民国时期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风貌。

三、民国时期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思考

1.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是推广女子职业教育的基础。民国的陕西省有很多产业类型都是原始性的,缺少新兴产业,这制约了该省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因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是推广职业教育的基础,尤其是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会增加对专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刺激职业教育的扩充。民国时期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均较为滞后,连带着工业和商业类的职业学校也无法有效推广。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就是要就业,如果工商业不够发达,不能保证学生的就业,那么女子职业教育的推广是十分困难的。

陕西省本就财力窘困,加上民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天灾,使得陕西省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能够拿出兴办女子职业教育的经费寥寥无几,以至于本来拟定好的最低限度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都无法实现。

此外,战争对于女子职业教育造成的直接破坏是无法估计的。无论是国内军阀之间的争斗还是日本侵华战争,对女子职业学校的校园基础设施均造成了致命的冲击。校舍被军队拆毁或占用,毁坏教学器具、驱赶师生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因为战乱“几次迁移,元气大损,校址一部分被炸毁,原有设备损失也太多,崇义路校舍,公家占用,一时收不回来”⑧,以至于给后续办学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

2.开设的专业需与时代和社会相吻合。职业学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适应性,在时间上需满足时代的要求,在空间上需满足社会的要求。职业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只有掌握时代趋势和社会需要,所培养的人才方可为社会所用。民国时期“吾国应兴与未兴之事业很多,为女子所适宜者亦不少,女子职业教育之途徑正宽,何苦限于几种枯燥乏味的课程呢?并且所谓枯燥乏味的课程,也尽可使她变成活泼玲珑,应时上品。”⑨因此,开设新兴科目是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当时的情况看,保证儿童健康及改善家政的家事教育、促进农业生产的园艺及养殖教育、增进百姓健康的助产与护士教育、提高文书工作效率的打字教育及家庭化学工艺教育等是陕西省最为需要也是最容易收到实效的女子职业教育类型。有鉴于此,以后开办女子职业教育时,无论“初级与中级,除少数之有特殊目的者外,均应使之学习家政、养护、洗涤、烹饪、裁缝等工作,以实用之材料,极力与实际生活相接近,不必采取高深不切实用之材料。”⑩这样学生毕业后,无论是打理家政还是寻找工作,都会更容易些。久而久之,家庭稳定,百姓富裕。百姓富裕后国家再妥善组织和经营,经过一段时间,女子职业教育的效果就能展现出来。否则,女子职业教育如果仅有空泛理论而不切于实际,那么最终既虚糜了国家的教育经费又贻误了广大妇女的前程。由此可见,女子职业教育所设科目要偏于实用,以能够促进社会生产为最大原则,以生活需要为主旨,以家庭应用为中心。

3.办学方式要灵活和弹性。女子接受职业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要拘泥于学校的形式。职业本身就是动态性的,加之职业的性质和功能也都各不相同,因此除了一部分公民教育及基础常识需要在学校课堂上教授外,很多职业科目可以采用做、学、教三位一体的方法去传授,做中去学、学中受教、随做随学、随学随教,因人、因地和因时制宜。例如,民众教育馆、游民收容所及平民职业传习所等机构均可附设各种女子职业传习所,开办短期的女子职业训练班。再如,其他的学校,如大学、师范学校、专门学校及女子学校等,只要有条件就可开设女子职业科目,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职业学校最开始就是附属于师范学校职业科。

在學时与学期方面,女子职业教育应该更加弹性、可伸可缩。女子职业教育从纵向上看,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然而每个层次女子职业教育的专业与科目性质不同、难易不一,这样每个专业与科目的修习时间便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应根据科目的专业性质与难易程度来规定学时与学期的长短。例如,较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分成若干个阶段来完成,以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门科目的知识与技能;技术性较低的科目,则可以节俭学时,使学生尽早毕业并就业。再有,当时的陕西省多逢动荡与战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女子职业学校的修业期限也比较短,以短期速成培训为主。

4.教学设备与教科书需实用生动。女子职业教育是需要设备的,而当时我国的女子职业学校大多存在两类通病:一类是设备简陋陈旧,严重者要什么没有什么;一类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是考察实际,大部分价格昂贵又不实用。接受女子职业教育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最重于实际工作,由此就凸显出设备的重要性。设备不能没有,也不能太过简陋和落后,但是大而不当、多而无用也必须避免。就当时陕西省的情况来看,经济产业落后,民生凋敝,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差,因此,女子职业学校应该以花最少的钱而购买到最实用的设备为原则,即不但没有一件无用的设备,反而是一件设备可当好几件去用。采用价格低廉、质量过硬的器料,这样可允许尽量多的妇女获得操作实习的机会,更能减少国家、陕西省、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多重经济负担。

从教材方面看,由于当时我国女子职业学校数量不多,学校的科目也较为传统,多以家事、刺绣及缝纫等为主,因此,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差,技术不够精湛,毕业后很难就业,学校的发展也受影响。究其原因,许多女子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于教材,往往不加选择的功夫,有的就把从前所读的讲义,或书本来做他的教材。有的随便选了几本参考书中间的材料,来做他的教本。”11这种不切实际、不应环境、不符心理、不合兴趣的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提起兴致,最后无法收到职业教育之实效。

回望民国时期陕西省推广女子职业教育,在发展与挫折、人和与战乱、平稳与奔波的各种张力拉锯下匍匐前行,留下了疲惫曲折而又顽强迈进的足迹。女子职业教育是民国时期陕西省的教育硕果之一,更是陕西省教育体系中的佼佼者。女子职业教育不仅为当时的陕西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乃至今天依然在发挥着自己的功用。

[注释]

①严树森.如何发展陕西农村女子教育[J].陕西教育月刊,1935(1):1.

②③⑩刘安国.陕西之女子职业教育问题[J].陕西教育月刊,1935(4):39,39-40,40.

④钟道赞.吾国女子职业教育之过去现在与将来[J].教育与职业,1928(9):460.

⑤⑥⑦⑧童肖予.十五年来的陕西女子职业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家吴砚青先生访问记[J].妇女共鸣,1943(7/8):17,18,19,20.

⑨11杨鄂联.女子职业教育的我见[J].教育与职业,1930(5):17,19.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陕西省
太阳第一家
黄昏之恋
123的几种说法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