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9-06-11 08:16刘亚楠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4期

刘亚楠

[摘要]文章从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分析了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的原因。针对社会层面的问题,解决对策是:建立健全民办应用型院校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民众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偏见。针对院校层面的问题,解决对策是:制定合理有效的招聘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设计特色化的教师发展规划。针对教师层面的问题,解决对策是: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无私奉献精神。探究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原因及应对策略,有助于提升民办应用型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院校  教师流失  社会层面  院校层面  教师层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8-0058-04

当前,民办应用型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办学规模迅速壮大。然而,尽管民办应用型院校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发展速度相较于公办院校仍显得较为缓慢。近年来,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探究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原因及应对策略,有助于提升民办应用型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问题

1.民办应用型院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高流失率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但是在机构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阻碍。同时,民办教育还未真正实现与公办教育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因此无法切实保障民办教师的薪资和社会福利,使得民办教师缺乏安全感,对自身前途感到迷茫,导致忠诚度低、离职率居高不下。

2.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待遇不好。首先,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甚至有的院校尚未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其次,区域内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动存在障碍,导致优质教师资源难以实现校际共享;最后,教育主管部门未能严格监督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聘用工作,导致校际之间师资水平差异过大。

3.社会各界对民办应用型院校存在偏见。民办应用型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费,因此为了吸纳更多的生源,设置了較低的入学门槛,导致社会各界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认可度低,民办应用型院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公办院校。教育理论界同样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提出了质疑,这种偏见也影响了社会对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认可度,无法满足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岗位自豪感,导致其容易产生离职倾向。

(二)院校层面的问题

1.教师招聘制度不完善。当前,部分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招聘存在“走后门”的现象,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从而制约了院校持续健康发展。

2.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存在缺陷。部分民办应用型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教师薪资只与基本工资和课时数有关,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得教师认为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施展,进而产生离职倾向。此外,考核机制不能有效评判教师在课堂之外的付出,不能及时评价教师为教学设计付出的心血,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激励制度不健全。首先,政府并不参与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工资的发放和标准制定,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工资相对于公办院校较低,并且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使得教师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不成正比,不能保障教师的生活质量,从而引起教师离职。其次,公办院校教师工资由政府直接发放,因此学校的其他收入可用于教师福利。而民办应用型院校的资金不仅要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维护,还需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因此没有较多的资金用于教师福利,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最后,部分民办应用型院校的激励方式只有工资和福利两种,忽略了教师的精神需要。这种激励方式既不能缓解教师的离职倾向,也加剧了学校的财政负担。

(三)教师层面的问题

1.有的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迫于经济压力,选择从事第二职业,对待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不强,不安于本职工作;有的教师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此外,尽管一些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关心课堂教学,没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2.部分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不关注集体利益,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

二、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层面的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民办应用型院校相关法律法规。首先,法律法规是行业秩序规范有序的重要保障,是营造公平公正的行业竞争环境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健全民办应用型院校相关法律法规是应对教师流失问题的有效办法,既有利于民办应用型院校办学行为的规范,也有利于政府依据法律法规推进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扶持政策,从而减轻民办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压力。其次,区分民办和公办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纠正大众对于民办应用型院校的错误认知。对于民办和公办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均采用统一的编制,避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最后,为减少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流失,地方政府应根据相关法律积极引导和规划教师的流动,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2.完善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关于民办和公办教师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规定,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使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薪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最基本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具体来说,首先,政府结合本地的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和教师平均收入情况,设立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的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社会保险,保证其基本生活。其次,政府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流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本区域内共享,从而促进本区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再次,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把控教师招聘环节,合理分配人才,避免各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过大。最后,保证教师的社会福利待遇。《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依法为教职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鼓励民办学校按规定为教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改善教职工退休后的待遇。”

3.消除民众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偏见。首先,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态度决定了社会舆论的方向,影响着民众的选择及民众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认识。因此,政府应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意见》指出,“加强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民办教育督导,完善民办学校年度报告和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对新设立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资格审查。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推进民办教育信息公开,建立民办学校信息强制公开制度。”最后,政府应加大对民办教育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民办应用型院校的宣传活动,使得民众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办学模式更加了解,消除对民办应用型院校的偏见。同时,组织民众进入民办应用型院校观察师生生活,亲身感受校园气氛,传递民办应用型教育的正能量。

(二)院校层面的应对策略

1.制定合理有效的招聘政策。高质量和高素质的教师选拔是教学工作的开端,更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民办应用型院校在招聘之初就应剔除心态不积极、流动心理强的应聘者,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教学环境。考虑到应用型院校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招聘时应要求应聘者首先具备较高的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对科研能力的要求可放在次要位置。具体来说,对于应聘的应屆毕业生,招聘时要重点考察其是否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特质;对于应聘的中年教师,要重点考察其之前的工作成果,判断其是否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优秀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应聘的教龄较久的老教师,考察的重点应落在其对学校学科建设是否有价值上。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首先,民办应用型院校应强化人本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从而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属于一种精神生产,这种生产的周期较长且成果不易衡量,因此,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不能仅凭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纳入考察体系;不可将学生的分数和考试通过率等硬性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注重考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的考核原则,即注重考察教师教学方式是否清楚明了,是否兼顾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将绩效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掌握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肯定教师在教学中所付出的劳动并给予正面的评价,使其感到自身工作被认可、被重视,从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督促其端正工作态度,改正自身问题。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套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可以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充分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首先,建立公平公正的薪资和福利制度。金钱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础,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因此,民办应用型院校可通过提高薪资水平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留下优秀人才。薪资水平的设置应充分考察当前市场上本区域内同等应用型院校的薪资水平,建立既具有一定优势又符合本校财力储备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学校应根据岗位之间的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其次,建立多样化的激励制度。建立激励制度应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因人、因时、因事而异,避免将薪资作为唯一的激励方式。例如,针对学科带头人,民办应用型院校应给予其更多的学术研究空间;针对骨干教师,民办应用型院校应向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使其感受到学校对其发展的重视;针对青年教师,民办应用型院校应安排骨干教师对其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工作,使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

4.设计特色化的教师发展规划。首先,对于任教1~8年的青年教师,民办应用型院校应安排他们执行稍有难度的任务,使他们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积累经验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其次,对于任教8~24年的中年教师,民办应用型院校应安排较难的任务给他们,使他们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最后,对于任教24年以上的老年教师,民办应用型院校应为他们建立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使他们将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保证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教师层面的应对策略

道德建设是提高民办应用型院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是保证民办应用型院校健康发展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1.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形成高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加强道德理论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其次,教师应提高道德水平。教师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科学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传授给学生。最后,教师应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教师要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培养无私奉献精神。教师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民办应用型教育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真宜,姚伟卿,马承荣,等.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9).

[2]林晓璐.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2).

[3]雷华.从管理到治理转型:高校教师聘任工作“多元参与治理”模式[J].江苏高教,2017(7).

[4]姚翔.助推“双一流”战略发展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

[5]古光甫.“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教师的挑战与选择:角色、思维转变及发展路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6]邵焕举.基于激励理论的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14).

[7]徐英杰.职业心理变化视角下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2).

[8]杨柳.从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看其权利保障之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7(11).

[9]詹红.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2).

[10]刘礼兰.特殊教育教师流失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