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艺术专业学科,在高校深化改革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愈加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据此,笔者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必要性的分析,研究了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并针对其具体的培育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为拓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带来启发。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下,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学科。创新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该学科的本质要求。而且,视觉设计专业重在实践应用,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双向培育,将学生培养为复合型应用性强的且具备优秀创新精神的设计专业人才。因此,就高校视觉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途径展开探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一、培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从平片设计专业领域内逐渐衍生而来的,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利用文字、图画等丰富的视觉素材,进行合理充分的包装设计,实现对设计主题内涵的表达,并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视觉设计专业可以说是源于生活,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通过视觉传达设计对人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行包装、美化,点缀生活,或是应用于艺术文化的宣传中影响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可以用作广告领域的营销宣传从而刺激消费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精魂在于创造,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对各类设计元素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是展现视觉传达设计魅力和价值的根本所在。
当前,国外发达国家在设计创造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受到来自国际前沿设计思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视觉设计发展水平的提升。由于,我国视觉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加之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审美标准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基于商品本身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商品外观设计的审美功能,这就对视觉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故而,高校在开展视觉设计专业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培育,为学生树立创新求变的精神,将创造性融入每一次的设计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面向社会的,以培育适应并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为基本目标的,要求该专业学生具备极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由于受到学科交叉性、复合性强的原因,导致一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混乱,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甚至一些高校依然以传统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不利于學生专业化、个性化能力的发展,甚至同社会需求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发展。
(二)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亟待调整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兴行业,给人们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也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高校传统教学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环境的要求。尤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非常强调创新性,要求能够有效地接收吸纳新事物、新技术,以确保专业的活力与生机,从而为该专业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灵感源泉。当前,一部分高校进行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比如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新媒体课程等新兴教学内容引入到了课程中,但是该专业课程结构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导,整体教学内容陈旧,与当前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切实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
(三)教学手段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是制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育发展的一大因素,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教学手段,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课堂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缺乏课堂教学启发和诱导,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理论轻实践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必将阻碍学生设计创造能力的培育,不利于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养的发展。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明确的人才培育目标
所谓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开创未来,创新是一切事物永葆生机实现发展的内核。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临的是激烈角逐的创意市场,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能够灵活充分地进行创意的展现,并且让学生在创意实践中展现自身能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确保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得长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高校应积极转变更新教学观念,围绕创新能力培育这一核心,树立明确的视觉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塑造为主旨,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完美对接。
(二)进行课程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育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上,应进一步强调创新思维的培育,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的不断渗透,逐步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创新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创新。因此,高校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做到创新与实践两手抓,依托于基础课程加大实践课程设置,并在实践教学进程中有效且充分地融入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内容。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专项创意课题训练,重点进行学习思维运用能力培育,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方向,并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成果,实现创意和实践的完美切换,最终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打造高效率课堂
通过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助力于学生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理论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头脑风暴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实现高效率课堂的打造;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课堂辅助效果,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是小视频等,以形象而生动的授课形式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其切实感受到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魅力。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案例内容与教学重点的结合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对案例中的创意元素进行分析思考,进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做好知识的积淀。
四、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视觉传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同时也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校作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就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高校应牢牢树立创新教学意识,加大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在为社会输送优质设计人才的同时,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改革发展夯实根基。此外,笔者也希望借助本课题的研究,在教育界引起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视,促使更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广泛地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来,以此来实现本课题研究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瑾.非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1):13-16.
[2]陈海鹏.创客精神引领下的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7(17):222-223.
[3]谢梅玲.独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5):18,27.
[4]常虹.高校視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引擎的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146.
作者简介:张珍变(1979-),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