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尼泊尔在历经数次社会变革后,艺术表现的主题围绕着国情、政见以及人类感情展开,风格上受到西方现代美术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以象征主义和波普艺术为两个主要影响流派。其中,重构下的传统宗教肖像与物品的象征性符号以及借用西方文化元素的象征性符号是画面构成也是视觉叙事中的核心部分。本文将选取几位尼泊尔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并浅析作品中所包含的象征性符号,同时对尼泊尔当代绘画的发展做出简要评论。
关键词:尼泊尔当代绘画 象征性符号 重构
随着20世纪席卷全球的文化变革,尼泊尔政府开始支持和培养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青年艺术家,通过视觉叙事来反映当下新的理念。青年艺术家顺势而为,艺术作品成为他们的发声工具。在表现技法的同时,还要传达出艺术家关于国情、政见和人类情感等问题的态度与思考。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英、美、德、法等发达国家开始在科教文卫各方面为尼泊尔提供援助。西方现代艺术伴随这一行为逐渐开始被当地艺术家所了解并学习,象征主义绘画以及刚刚兴起的波普艺术成为影响尼泊尔当代绘画的两个主要流派。
象征主义绘画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家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一个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象征主义绘画受到拉斐尔前派、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及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虚构带有某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奇幻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这一点与尼泊尔传统的宗教绘画华丽的装饰风格不谋而合。
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旨在表现新兴的都市大众文化和消费品。它由多种风格混合,追求的是大众文化下通俗的趣味,反对自命不凡的清高,变化无常,强调新奇独特,并大胆采用鲜艳的色彩。
尼泊尔当代绘画综合这两种艺术流派,在画面构成和叙事上构建出传统宗教和西方文化這两个迥然不同的象征性符号。不论是传统宗教元素还是西方文化元素,都没有一味地照搬和仿照,它们全部经过艺术家的重构,成了一个更加主观的象征性符号。传统宗教元素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主,许多艺术家的绘画中引入了许多宗教人物的肖像和物品为象征性符号。曼尼什·哈里詹(Manish Harijan)以愤怒金刚为原型,在画面中塑造了一个与“美国队长”发生肢体冲突的传统神明形象。拉吉尼·阿帕迪耶(Ragini Upadhyay)以智慧女神萨尔瓦蒂为参考,创作过一幅骑着天鹅的自画像。安·哲林·夏尔巴(Ang Tsherin Sherpa)作品中反复参考佛教金刚和度母的形象来创作象征符号。曼尼什·哈里詹在《谁能登上这座颠倒的山?》(Who Does Hold an Upside Mountain?)中借鉴唐卡来表现云彩。西方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也不胜枚举,有苏尼尔·苏格达尔(Sunil Sigdel)以马克思、蒙娜丽莎等一系列西方知名人士为原型创作的组画,拉克曼·卡马查里亚(Laxman Karmacharya)梳着湿婆神发髻的大卫、翱翔在尼泊尔古城上空的超人等。实际上,艺术家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但他们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使他们重构了象征符号,从而在视觉叙事中做到了更准确和到位的传递与表达。
在画面色彩上,借鉴波普艺术风格,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方式。如拉克曼·卡马查里亚画面中高明度的天蓝色和明黄色,安·哲林·夏尔巴的金色,这些广告色的运用为作品本身讲述的沉重的话题增添了一丝年轻人玩世不恭的轻松气息,如同流行歌曲一样,迅速在尼泊尔本土的年轻人和艺术圈中发展流行开来。
这些象征性符号继承了传统宗教绘画华丽繁复的装饰风格,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令人眼前一亮。然而面对重构后的宗教符号,一些宗教人士却认为冒犯了他们所信仰的神明,并要求撤下这些作品。其实,这应当是一种对艺术作品的曲解。艺术家只是将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与宗教意象相结合,观者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图像。在西方社会风行的“超级英雄”偶像其实正对应的是供奉崇拜千百年的宗教神明,不管是称赞、迷茫还是质疑、讽刺,艺术家作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生活在这里,艺术创作的根基源自这里,也源自对这里的热爱与眷恋。
在尼泊尔的现当代艺术发展道路上,当代绘画受到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较大,但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性符号承载着本国民族文化的渊源以及画外艺术家的韧性和坚持,希望尼泊尔当代绘画团体能与宗教团体和睦共生,保持自身的活力,青年艺术家通过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继续浇灌出新的艺术之花。
(作者简介:吕多,女,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批评)(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