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颖敏
贝呀侬哎,壮家敬酒要唱歌哎
山歌声声伴酒喝,贵客越多心越暖
贝侬哎,壮家情谊捧呀捧在手……
沉稳的鼓点重重敲在壮乡的土地上,三月三的歌声唱响了八桂大地,壮乡广西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盛会。
在很久很久以前,壮族先民们没有专属的文字,人们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都是通过易于掌握和便于记忆的韵律歌曲,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歌圩。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月三歌圩”深深扎根于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同时由于族异代殊时远,这一节日文化在广西各地各放异彩,衍生出了碰彩蛋、抢花炮、斗马斗牛、舞龙舞狮、跳竹竿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抖擞了广西精神,唤醒了壮鄉情怀。
山椒水湄里,择偶定情
每逢三月三,平日里悠闲的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挤满了前来庆贺的人们。在侗乡里流传着一句话:“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因此侗族三月三又被称为“花炮节”,且是年轻男女们择偶定情的好日子。
而过“抢花炮”最为盛大的,则要属三江富禄乡了。据传,在清朝乾隆年间,经商到此的粤闽商人将抢花炮的习俗带入富禄乡,如此算来,也有小200年的历史。
每到节日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都着上盛装去给本村寨的选手呐喊助威,年轻的姑娘们则打扮得更加漂亮,盼在赛场上寻得如意郎君。
传统的抢花炮共有“三炮”,也就是三轮的意思。且每一轮抢得花炮的寓意各不同,第一炮为“发财炮”,得炮者当年财运当头;第二炮为“添丁炮”,得炮者爱人当年能添丁;第三炮为“如意炮”,得炮者当年各方面顺顺当当。负责花炮制作的,则是上一年赢得“第一炮”的村寨。
主村寨需要事先请编织手艺高人用青细竹篾或藤条编织3~5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外面缠上红布,再用红绿丝线扎牢。当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炮圈放在铁炮筒口上,点上火药。随着一声砰响,炮圈被射上高空,各村寨的选手之间的比赛便开始了。
炮圈掉落的地方是随机的,有时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也有可能是屋顶或树枝上,但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地跳到塘里,爬到屋顶上。抢到炮圈也不能掉以轻心,还必须过关斩将把花炮送到庙里的裁判台上才算获胜,因此,抢一轮花炮需要耗费一两个小时。
凡是抢得第一轮“头炮”者,来年的抢花炮活动便由该村寨主办,并且得准备来年比赛的“头炮”奖品,这一行为称之为“还色”。
多年来,花炮一直被侗族人民赋予了神圣和崇高的属性,被视为吉祥幸运的象征。抢得花炮既是力量、勇敢与智慧、信心与荣誉的标志,又是男子阳刚之气的体现,也成为了侗家姑娘别具一格的择偶标准。
广西西部、中部的壮族人家,在“三月三” 里除了蒸五色糯米饭,还有染煮五色鸡蛋的习俗。之所以是“五色”,是因为壮乡人民认为五谷是祖先们代代相传种植下来的粮食,吃五色饭、五色蛋则是要提醒子孙后辈,勤劳才能丰衣足食。除此之外,五色蛋又称彩蛋,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彩蛋是将煮熟的鸡蛋用五色糯米饭的水浸泡制成,颜色鲜艳,造型可爱。小孩子们会将精心绘制好的彩蛋装进编织小袋子里,挂在脖子上,遇到同样挂着彩蛋的小伙伴,便会来一场“彩蛋之争”,两蛋相撞,破裂的一方为败,赢的一方则象征撞到好彩头。
于青年男女而言,彩蛋相当于定情信物。小伙子会在三月三里赶歌圩时,用彩蛋去碰心仪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倘若无意,便会把彩蛋收起来。若是双方有意便会亮出彩蛋,尖头部分轻轻对碰,如果双方的彩蛋同时破裂,则表示两人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将蛋心互赠共尝,就可结为知己;如果只是单方彩蛋破裂,则表示有缘无分,此时可把彩蛋吃掉或者送给对方,以示彼此相识的一番心意。
Tips
1986年,“抢花炮”项目被列入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技项目。
1991年,广西南宁举办的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抢花炮”列为大型竞技项目。
三月壮乡“斗”起来,“舞”起来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也曾有着以斗马的方式进行婚姻裁决的行为。在过去,若有几位青年同时钟意一位姑娘,姑娘无法选择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时,苗王便会组织斗马比赛,赢者便可和心仪的姑娘喜结连理。随着时代的进步,斗马不再作为婚姻裁决的途径,而是逐渐转变为节日娱乐,成为了苗族三月三节庆里不可缺少的环节。
而在侗族聚居区,则好以牛斗乐,与牛相关的节日一年中也有许多回,二月斗牛节、四月祭牛节、七月斗牛节以及送春牛节、敬牛节等。重大的节日里,都要两牛相斗上一番才可尽兴。
据传,侗族斗牛是源于古时犀牛与水牛相斗一事。一位酷爱养牛的老者日夜寻觅得到了一头宝牛,在经过一个大水潭时,猛然跳出一头犀牛,两牛气势汹汹,你进我退、你拼我抵地斗了几天几夜,胜负难分难解。附近的村民听说后,纷纷赶来看热闹。无奈之下,老人寻来许多年轻力壮的男子,用绳索拴住两牛的后腿,使劲将其拉开。
此后,那一年里,侗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侗民们貌似悟出了斗牛与风调雨顺的关系,于是每年便有许多养牛人领着乡亲们到犀牛潭边斗牛,这一活动也就世世代代沿袭至今。甚至形成了比赛规则:一方为攻,称为碰牛;一方为守 ,称为抵牛。抵牛进场未站稳的情况下碰牛发起进攻,则是违规,需要罚款;牛眼睛是其最薄弱的地方,对碰时如果有勾眼的情况出现,也要罚款……因此,侗族斗牛不只是输赢之争,更在意侗民双方的情谊。
起源于岭南地区的舞龙舞狮,也是壮乡人民祈求平安及丰收的民间艺术。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自称。每逢佳节,更是要舞龙庆祝,南宁市武鸣区作为广西三月三庆典的主会场,自是少不了要热闹一番。金黄的祥龙摇摆着身体,随着艺人的姿势在空中翻腾跳跃,时动时静,时而猛勇有力,时而温柔似水,为节日增添了喜庆与欢乐。
一代宗师黄飞鸿带火的舞狮在壮乡里也备受欢迎。广西来宾、钦州、上思等地都有三月三舞狮子的习俗。在桂林市举办的“三月三中国—东盟狮王争霸赛”里,来自中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舞狮队伍参与角逐,只见刚醒来的狮子睡眼惺忪地伸着懒腰,挠着痒痒,左顾右盼地慢步出山。在遇到新奇玩意儿时,狮子会突然停下脚步,撅起屁股观察半天。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摆出狩猎姿态。狮子的喜怒哀乐、敏捷矫健、憨态可掬与威风凛凛,都在艺人的精心演绎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满堂喝彩。
舞龙舞狮,斗马斗牛,都是只能远观,游客难以参与,竹竿舞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群众娱乐性较强的舞蹈。关于其发源的说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说择山而居的乡民常受到野兽的袭击,于是他们便用竹竿敲击发出的声响驱赶野兽,演变到后来就成了农民庆祝丰收的竹竿舞。
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跳竹竿舞的风俗。在苗族聚居区,男子穿短衣,系红绸腰带,女子穿大摆裙,8对青年男女随着苗族大堂鼓的节奏以及竹竿敲打的规律跳动起来。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爱相恋、迎新年回家这四个苗族婚配环节在红绸腰带与大摆裙的挥动下,显现出朴素又洒脱的苗族魅力。
说起竹竿舞,还不得不提武鸣。自1985年起,武鸣每年都会举办千人跳竹竿舞来庆祝三月三,在“开、合、开、开开合”的敲打节奏中,舞者敏捷地进入敲打中的竹竿阵内,不仅要留意脚下的竹竿,还要舞出优美的动作,跳出竹竿阵时,持竿者则会高声喝出“嘿~呵嘿”以示鼓励,场面十分壮观。
参与进来的游客们,由于紧张或是胆怯,常会被竹竿夹住脚,剩下的路程便全然不顾舞姿,只求安全跳出竹竿阵,引发围观者哄笑,气氛愈发热烈。
生活在北部湾畔北仑河旁的东兴京族三岛人民性格豪爽,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节庆丰收时都会跳竹竿舞来庆祝。表演者穿戴华丽,有的踩着高跷,有的穿着木鞋,蹦跳间与地面摩擦,发出“哒哒哒”的声响。穿山过海、勇闯断头台、飞跃龙门阵等表演形式不断丰富,成为了中外游客喜爱的民俗文化。
过去人们用于祭祀、祈福的竹竿,如今化身为广西各族人民欢庆娱乐的工具,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憧憬,在那“哒哒哒”的竹竿声响中,悠悠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