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普通高校声乐教材主要是作品汇编,内容不具备针对性与实用性。高校声乐教材需要和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新特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汇总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声乐教材要体现出基础性、实用性、针对性以及全面性的特征,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完善、教学设置的优化。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材;选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及技能的重要材料,作为教学的关键载体,对于教学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声乐理论教材也具备了以上功能。按照声乐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当前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无法满足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要求。要想要实现教材的规范、统一,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全面性,需要合理化选择声乐教材,以此凸显声乐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材选用优化策略
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是音乐表演专业以及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声乐教材将会对声乐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选用以及编写教材中要突出以下特征。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因为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本身存在差异性,因此教材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普适性,首先要掌握基础,以此为基础加强系统化训练。声乐基础理论课程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但是长久以来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并没有得到研究人员以及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长期处在盲区,很少受到关注。
伴随着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内专家与学者开始致力于向声乐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提供相对成熟的基础理论教材。比如200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所出版的《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声乐基础教程》以及《声乐艺术教学新学科丛书》等。这些教材设计到了声乐艺术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文化学、艺术语言学等诸多理论与学科,使得声乐学科理論体系更加的完善和科学。通过筛选与学习,高校声乐教师以及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声乐学科本身的理论内容,确定声乐学科的基本任务、性质、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全面的掌握声乐语言、生理、心理以及教学等诸多层面的理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要以这些基础性的基材为依托,分层次、分阶段以及针对性的选择与安排满足学校教学需要与要求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理性与感性认识的思维能力。
(二)凸显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教材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相匹配。高校可以在当前已经存在的文献教材、声乐曲谱教材以及视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编纂,以此提升教材的实用性。比如音乐表演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集中在专业人才上,师范类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更多的社会音乐工作者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师,更加注重基础性。
(三)注重教材知识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单一化的声乐曲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声乐教学工作的需要,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师范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不同地区、民族、时代具备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以及教学价值相对较高的声乐作品,以此保证学习者可以更加综合而又全面的了解声乐曲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纂教材的时候要注重综合性。比如《声乐基础教程》就将声乐理论、作品与每个学期、每节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贯彻综合性的基本原则,凸显出了声乐曲目的综合性学习特征。
二、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一)完善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声乐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比如对声乐基本知识以及基础理论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本身还具备了声乐实践的基本特征,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前提,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比如在声乐教学法以及声乐审美等相关内容教学工作中就可以使用观摩与讲座的教学形式。总体来看,声乐理论课程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并糅合其他的教学组织模式。
2.统一教学内容
声乐理论课程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和知识、声乐艺术审美、中小学教育实践。当前,高校声乐教师通常是选择了某个或者是多个知识点进行讲授,知识面相对零散,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过于详细,有些知识点则会被忽视。只有将声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作为依据,才可以实现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统一。
(二)优化课程设置
1.凸显实用性
当前,高校声乐课程种类繁多,不仅有声乐理论课程、声乐艺术史课程,还有声乐教学法课程,这些课程完全能够整合成一门或者是两门课程。这样不单单能够压缩课程,也有助于统一声乐理论课程开课的时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声乐基本知识以及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可以放在学生入校之初,比如声乐表演形式以及歌唱声区等课程。有关声乐艺术审美、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这类的课程可以放到三年级再开设。等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声乐基本知识以及声乐基本技能以后,再学习这方面的课程将会事半功倍。同时,在声乐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学校要组织声乐专题讲座,有效补充声乐理论教学,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获取途径也产生了较大的变革,知识获得不在受到教材的限制。在声乐课程教学中,不单单要倡导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还要注重多媒体工具的有效运用。歌唱是一门声音与表演相融合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使用PPT等基本的文字课件,还要使用网络构建音频、图片以及视频等资料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会极大地优化教学资源,并显著提升声乐教学质量。还要结合实际的需要,辅导学生制作各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以此满足未来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要求。
3.合理化的评价形式
声乐课程考核应该包含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以及声乐实践等内容。声乐演唱考核方式主要是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从艺术表现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评判。声乐理论知识考核主要采用试卷或者是小论文的形式开展。声乐实践考核则是针对声乐教学工作,采用课堂设计、教案写作以及试讲等形式开展,学生年终成绩由期末考试以及平时成绩两方面共同组成。
三、结语
高校声乐教材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连接,是高校声乐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传统声乐教材对曲目进行了简单的汇编,没有体现出教材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不具备实用价值。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声乐教材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教学大纲为依托,凸显出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合理化的教学方法,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涵.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北方音乐, 2018,38(10):181.
[2]唐禹.探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应用[J].戏剧之家,2018(10):163-164.
[3]计晓华.学术与实践、现实与发展之关键问题——刘辉教授民族声乐教材建设理论探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32(4):116-119.
[4]刘辉.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2):108-115,5.
[5]侯芸莉,梁宇虹.谈艺术类高职声乐教学中的教材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56-57.
[6]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作者简介:魏丽(1991—),女,山东德州,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