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2019-06-11 11:53阿迪拉·吾甫尔
知识文库 2019年7期
关键词:同伴解决问题家长

阿迪拉·吾甫尔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或同伴遇到困难自己没有能力或无法自行解决时向老师求助并跟老师进行沟通的一种行为方式。告状行为伴随着并影响着幼儿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根据幼儿的性别,性格,成长环境,道德观念的不同告状的形式和次数也各有不同。如果老师可以认真倾听和耐心指导告状的幼儿,便可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幼儿告状这件事中可以观察到幼儿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需要,从而能正确的引导幼儿,对症下药,建立一个良好的幼幼和师幼关系,让幼儿在健康向上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向老师发起的师幼互动形式。从幼儿告状这一日常小事可以折射出幼儿园中幼儿和教师间的关系,幼儿和同伴间的关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幼儿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

成人的告状和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幼儿的告状行为纯粹是想向教师或家长表达自己受到的欺负或侵犯从而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笔者在本研究中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定义为:孩子认为自己受了他人的侵犯和欺负,心里受了委屈便向老师诉说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沟通的一种互动行为。

1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典型表现

1)求助型告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可能会出现抢夺玩具、出现分歧、相互冲撞等状况,当幼儿遇到这种情况,自行无法解决时就会向老师告状,通过老师的干涉,哪怕是一个微笑或一句话就能得以解决。

2)求赏型告状:通常情况下班级内表现欲比较强的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表扬或期待得到老师的关注而去告状。

3)跟风型告状:这是在幼儿园孩子们当中非常典型的一种告状,孩子们觉得新奇或者模仿同伴当一位小朋友向老师告状后其他小朋友也接二连三的跟风告状。

4)陈述型告状:这是幼儿当中最多最频繁发生的告状行为。幼儿告状的内容虽然是一些很小的事儿,只是想让教师知道自己的行为,哪怕得不到教师的回应说出来让老师听到也就达到了幼儿告状的目的。

5)试探型告状:在某种情况下,幼儿向教师或家长告状,只是想知道教师或家长对这种行为有怎样的态度。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保持肯定的态度,幼儿会做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幼儿只是不确定这种行为是不是正确的,或能不能得到教师的允许从而采取询问的方式向教师告状。

有时在进行游戏或教学活动时幼儿向教师告状只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在班里一天的教学游戏活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告状行为,也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告状,每个儿童表现告状行为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2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待问题的心态的不同,幼儿告状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如:发生争议、受到侵犯、引起老师的注意等。

1)遭同伴拒绝:这一类型的告状主要因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遭到同伴或伙伴的拒绝,冷落,在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当下的问题的情况下而向教师求助的告状。

2)发生争议:幼儿与同伴对同一件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或为了某一件东西的所有权发生争执时自己无力解决而去向老师进行求助的告状。

3)受到侵犯:幼儿在心理上或身体上受到同伴的侵犯,干扰或欺负而向老师求助的告状。如推,踢,打等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或嘲笑等言语行为。如:“老师,他拿走了我的玩具不还我。”等这一类告状行为。

4)违反规则:活动过程中,幼儿发现有幼儿做了违反活动规则,班级规范或教师要求的事从而向老师告状寻求老师的干预。如每次吃饭前老师要求幼儿排队洗手,这时就会有幼儿向老师告状说:“老师,他没有排队自己跑进去了”等类似的告状事件。

大班的幼兒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他认为同伴之间发生了违反活动规则的事儿就会向老师告状并想借助老师的权威来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5)引起老师的注意: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关注,或老师因疏忽没能注意到或忽略了告状儿童从而希望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关注而向老师告的状。有表现欲较强的幼儿希望老师能多关注自己,如果老师忽视了他,幼儿就会用告状的形式引起老师的注意,只是想让老师关注自己而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

平时在进行教学游戏活动时,如果某位幼儿做出了违反规则或让别的幼儿觉得错误的事儿时,那些正义感比较强的幼儿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向老师汇报情况,希望老师可以帮忙解决。在幼儿无法自行解决时,老师能做出公平解决,对此事的正误做出判断,或鼓励幼儿自行解决的话,可以让幼儿培养正义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幼儿基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幼儿园常规和与同伴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多数情况下受到侵犯或与同伴发生争议自己没能解决或与同伴产生分歧时则会向老师求助。

3 教师应对的策略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方式和手段也各不相同因人而异,下面总结了幼儿告状时教师应对的策略。

1)公平裁决:幼儿向老师告状后,教师持中立的态度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情况,以公平的方式解决状子。

2)安抚:如果幼儿告的状不需要进行分析和解决或者那是幼儿一个人的情况没有牵扯到别的幼儿,老师就只需要对告状者一个人进行沟通或安抚。

3)耐心引导:幼儿向老师告状后,老师根据幼儿近期的情况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知道不能对一些小事情或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告状,这种行为会引起小朋友和老师的不喜欢。

4)忽略:幼儿向教师告状时,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不进行任何回应,也不进行任何评价。

有些情况下,当幼儿告的状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选择忽略幼儿的告状行为,让幼儿独立思考并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5)敷衍:教师在遇到幼儿告状时,如果没有太多意义的状子,幼儿有能力自行解决的事情或者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用简单的一句敷衍了事“好,我知道了”来回应幼儿。

6)批评双方:如果有幼儿告状,老师同时对告状幼儿和被告幼儿进行批评和说教。

4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建议

1)教师和家长要学会“忽略”

在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和家长要学会忽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比如,遇到幼儿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就装作没听到或忽视幼儿的状子,以便幼儿自己想办法处理,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多与幼儿沟通,通过观察和沟通可以了解到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和需要,在了解幼儿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同时可以对幼儿进行随机和无形的教育培养幼儿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减少告状行为。

2)教师解决策略要因事件而异,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教师在幼儿园充分观察幼儿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于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幼儿自身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教师在幼儿园解决幼儿告状行为时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在充分了解幼儿性格特点的同时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以便能“对症下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区别对待每个孩子的告状行为。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同伴解决问题家长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家长错了
两只想打架的熊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落地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