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环节有效实施刍议

2019-06-11 11:07侯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侯霞

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的定义,指出语文“当堂检测”环节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现实选择.剖析了“当堂检测”所追求的“以学定教”的价值理念,阐明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当堂检测”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当堂检测 定义意义 原则策略

一、当堂检测的定义及意义

所谓“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学内容、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及掌握的准确度的检测。它是在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通过课堂检测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 同时,当堂检测是学生课堂独立作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可以检查学生学得情况。因此,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当堂检测的原则

1.体现目标性

当堂检测是检测学生在本节课内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检测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不应随意盲目,所有检测题的出发点都应直指学习目标,检测时间过短,检测的内容过少,难以涵盖本课的重点就达不到检测的目的。

2.体现独立性

检测题要求学生限时当堂独立完成,保证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快节奏练习;在答题过程中,学生不能参考书本、资料,更不能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这样,检测的结果会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掌握的缺陷与不足,解决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等问题,也能为我们今后编写预习学案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完善的依据。

3.体现层次性

因为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等的,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有深有浅。因此,教师在设置检测题时,应该将检测内容分为基础与延伸两部分,在检测题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方面的训练题,按照学生不同层次让检测题呈现出梯度性,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锻炼和检验。

4.体现实效性

课堂当堂检测的是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检测题的批改上,要求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切实提高作业布置、批改的质量,提高训练检测的效率。对于检测存在的问题,可以师生一对一进行辅导,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兵教兵”的方式,帮助掌握的学生深化理解,对于那些尚未掌握的学生要提供额外的教学或个别辅导给予帮助,而后再进行检测,直到学生掌握为止,真正落实检测的时效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环节的策略

(一)目标明确,抓住重点,精心设计

为使检测有效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前,应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练习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检测时才能突出本课重点内容,达到训练的目的。当堂检测的题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以10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要以教材为核心,精心地、有侧重地选择和设计检测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否则检测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達不到巩固新知识要求。

(二)题目新颖,力求多样,激发兴趣

当堂达标教学要求通过当堂达标测评及时反馈学情,不断休整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检测题型的形式多样,检测的形式可以是习题、练笔,也可以是模仿、实践操作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检测成了学生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当,练习适量

课堂练习的设计难度要适当,练习要适量易于操作。在测评的环节上安排的习题应该由浅入深。首先应该安排些浅显的习题,让学生和本堂课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然后安排些中等习题,逐渐的加深难度;最后安排些难度较大的习题,让学生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树立信心,逐步向新课中的合格层次过渡。

(四)注重反馈,当堂检测必须要落到实处

当堂检测要注重对学生检测成绩的反馈,每次检测完成后,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进行批改,如小组内成员交换批改、组与组交换批改等,然后要用具体分数或成绩反馈出每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整理错误的题,记在纠错本上,这样有助于巩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对预习学案中的疏漏作出反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和错题原因作出思考,反思这些错因源于“预习”或“展示”环节中哪个不到位的地方,为预习学案的编写提供经验。

总之,只要把握好了当堂检测,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当堂检测环节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