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在科学技术高速飞驰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渗入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环,随之而来的便是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的学科整合,就是要在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广泛而大量地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完美融合到劳动技术学科学习中。
劳动技术是一门独特的、不可缺少的通过技能和技术为载体,培养学生技术意识、能力和思维的学科,是落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劳动技术学科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扩充教学手段,是劳动技术授课教师的新课题。
我国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30余年。在这期间伴随着多次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劳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和我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教育所承载的意义和使命,又有了更深一层要求。
在目前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学科整合所发挥的作用和角色不尽相同,一些劳技教师把它当作演示工具、一些教师把其作为交互工具,还有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高级认知工具。与教学整合的环节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
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学科整合的初始阶段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进行实施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据、文字、图像、图形有机结合,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量,提高课堂教学与展示效果,节省上课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将教学中一些结构复杂,体积较小而难以直观清晰观察的物品进行电子化展示。如电子元器件、绳结、刺绣图案、摄影作品、编织图案、折纸步骤等用网络搜索或数码照相机翻拍等方式记录下来并通过电脑进行图片处理与加工,将整理好的电子素材作为图片课件来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印刷材料、模具模型等。
通过电子化演示手段,还能够大幅度增强物体的可观性。对于教师难以演示和叙述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教学中重视视听等多种媒体结合,是教学最优化原则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在劳动技术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表现力、直观性、受控性、重现性、与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极大的改善教学效果。
2.中级阶段
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学科整合的中级阶段,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交互工具来进行教学实践。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占据着主体的地位,而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反映与反馈,造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因此,现代教育理念着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师生平等。因此把信息技术作为有效交互工具进行实施,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进而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知识传递。
3.高级阶段
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学科整合的高级阶段,其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工具实施。在本文中提及的“加工”一词,不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们利用有效的课程相关资源而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过程。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们将信息技术当做高级加工工具,通过广域网络(Internet)进行有效资源的调研、分析、判断、取舍,从而获得课程需要的相关材料,之后进行深入地加工与处理,最终形成完整地作品。综上所述,把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工具,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处理和加工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在广域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
横观国际上的教育改革,现在很多国家为尽快培养出合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材,都有非常重视在基础教育中开设能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的劳动技术教育类课程,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小学都开设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手工劳动类课程。在我国,劳动技術学科虽然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在劳动技术学科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是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对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观的正确认知
尽管劳动技术教育是公认的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教育,但当下的教育形式突出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观的歪曲与误判。很多家长,甚至是一些不相关的领导与教师认为劳动技术课程就是从事简单劳动,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技术意识、技术思维、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忽略了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之后的技术更新与发展的能力培养。
2.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其一,劳动技术学科因为需要大量实物、实验及人为操作,而授课内容通过单纯的讲授很难解释清楚,使得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所以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用以增强感性认识,此举对于提高课堂面授效果十分有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根本赶不上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
其二,由于劳动技术学科所需要的工具与设备众多,把所有技能类工具和设备“搬移”到劳动技术专业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甚至是室外就根本不现实,这也相应制约了“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的学科整合”。
其三,由于许多劳动技术教师是从不同的渠道转到该学科的,有体育学科的,有生物学科的,有因为课时不够而转入劳动技术学科兼课的,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压缩师资配备而让行政专职人员进行授课等等乱象不一而足。
总之,“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学科整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与磨合的过程,是一个转变和完善教学思路的过程,是所有劳动技术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漫长过程。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扰,但我们仍然坚信: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让学生们更加扎实地掌握劳动技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所带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