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近期,民政部发布《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13.9万对,结婚率为7.3‰,创下2008年以来近11年的新低。据数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超过7700万成年人独居。
这些数据确实庞大得令人惊讶。要知道,到去年为止,英国人口为6600万,据披露,到2050年,英国人口才能达到7700万。
结婚率屡创新低,巨量人口不婚,确实令人担忧。一个社会单身者、独居者多了,无疑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与孤独症之间往往只有“一墙之隔”。即便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作为最小的“经济体”,家庭也比单身人士具有更好的规划性、约束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促进。
年轻人为什么选择晚婚,甚至不婚?其实这里边的情况很复杂,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能仅仅看一个特定时期的统计数据。
结婚率低,并非自今日始,而是已经持续多年。甚至可以说,这一现象与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相伴生,是一个社会问题。
其一,大量青年离开家乡,进入城市里的陌生人社会,以往婚恋赖以支撑的熟人圈子早已不存,父母的压力也因为时空阻隔得以缓解,而工作越来越科技化、独立化,又使得青年男女的交往变得很难。
其二,婚恋从来不仅仅是“两情相悦”的事,而一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大量进城青年往往很难具备这样的基础,比如最基本的住房问题,就成了很多人的魔咒。
此外,这个社会不断加剧的流动性,也让很多人的“定居梦”很容易破碎。既然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性,工作的事情,房子的问题,事业的选择等等,都会让人难以下决心找个伴侣安顿下来。
凡此种种,均有可能导致青年的不婚,这中间,固然不乏很多人心心念念的自由、无牵挂,但也有着深夜里不为人知的泪流满面。
7700万成年人独居,两亿人单身,该引起重视了。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解决“住有所居”的难题,既然城市化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就应配套出台解决进城人口的居住问题,不管是安置房,还是廉租公寓,都应该成为制度性救济的主渠道,而不能仅仅止步于“盆景”。城市要摒棄延续多年的“土地财政”,要让青年人能够在城里找到落脚的地方。
另一方面,要格外重视稳就业对于“人口再生产”的预期。当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劳动力有1500万人左右,还要考虑3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就意味着,一定要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稳定的就业,不仅意味着稳定的收入、稳定的预期,也意味着会有大量人口脱离不婚、独居状态。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青年人“宜室宜家”,有亲情、有爱情、有温情,该结婚结婚,该生娃生娃,一切都该循序进行。不然,恐怕连人口的正常再生产也不能实现,又如何谈论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