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颖红 周际海
摘要生态保护导论作为一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4个方面对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生态保护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01;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3-0276-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83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简称2+N+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完善各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继续增加各专业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的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复合型转变[2]。根据南工发[2010]109号文件,南昌工程学院通识任选课程管理办法指出通识任选课程的建设正是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内涵建设,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办出自己特色的有力措施[1]。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教学服务型功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识任选课程建设应当将服务专业作为建设的指导原则[3]。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通俗性和专业性的统一,同时突出案例教学,各章均选择一个或几个国内外有关案例进行介绍和剖析,以生动的案例为载体,反映生态保护现状,剖析生态问题实质,提供生态保护政策和技术的现实途径,反映南昌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的“生态特色”和“应用特色”。为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整合和优化生态保护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统一与结合。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1.1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1.1.1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合理分配学时。
学时学习目标是学科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细目化,是一节课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指向。根据学时学习标准,教师就可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围绕学习标准进行反馈矫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4]。
生态保护导论课程简要介绍了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应用其分析和论述自然生态保护、农业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全球热点生态问题特别是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原因、机理及其发展演变特点,剖析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了生态保护的基本内涵、基本途径和实施策略。教师在授课中对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对重点掌握的内容多花精力和功夫讲授,让学生彻底掌握。
1.1.2对教学内容合理编排,产生积极效果。
从内容的主次划分来看,要符合通识任选课选课学生的特点需求与培育目标,“生态保护的理论基础”包含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原理或法则;“全球变化及其生态后果”是理解生态保护的基础;“森林生态保护”“ 草原生态保护”“ 水生生态保护”“ 湿地生态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等是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都是学生应重点学习掌握的,因而给予最多的学时数。
1.1.3對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合理安排进度。
知识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同时获得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用一本教材反复的教练过程,而应该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学生、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如社区、学校、家庭、图书馆、书籍(书店)、公园、广场、报刊、各种产品广告、标牌、音像制品、网上资源、与他人交流等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选择后整合到教学内容中。教师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应该高度敏感,教师应感知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脉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及需要,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适当调配、补充和整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新课标;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教材[5]。
1.2改进教学方法
1.2.1采用问题牵引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是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的通识任选课,通过提出一些相关的环境问题,引出该节课的授课重点。例如,讲授农业生态保护时,引入农业面源污染、酸雨等对农业的影响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污染的主要问题;进而逐一讲解农用化学品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废物控制和资源化、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及其防治、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有机农业与源头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和湿地保护;然后,引出农业环境的修复这一授课重点,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位置,形成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1.2.2采用问题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条件。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立足教学内容在教学热点、教学重点、教学疑点上精心设计互动问题。例如,讲授“土壤侵蚀”这小节时,为突出其探讨的是外营力作用问题,强调发生在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土壤侵蚀以后,人类活动增大了侵蚀的强度和速度,并使其在原来侵蚀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可提出侵蚀营力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些类型的原因以及土壤侵蚀的分类和危害,并确定土壤侵蚀形成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采取教师讲授与启发式提问相结合的“以学生为中心”“动中学”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6]。
1.2.3采用案例举证式教学方法,促进应用衔接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城市生态保护”时,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典型的案例为依托,丰富学生的间接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认同和形成生态学观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7]。以北京园博园的构建为例,在北京园博园修复和改建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设计者所持有的生态学观点,如系统的观点、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等。总而言之,将书本上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深入分解工程项目,分解到学生学过的基本单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点连成线、面,以故事、经历的形式传递给同学,促进书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衔接。
1.3改进教学手段
1.3.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①讲课提纲用板书表示,可直观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动态展现教学思路,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印象,以引起学生注意;②具体讲授内容用多媒体幻灯演示。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组合成教学程序,将抽象的力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与准确化,丰富教学内容和信息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对于生态保护导论课程中典型案例的讲解,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建议教师采用板书、图像、动画教学将过程讲解透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做笔记的时间。
1.3.2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
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及利用网络、图书等多种形式,获取最新知识,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氛围。
1.4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大学课程普通采用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考试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生态保护导论作为一门通识任选课程,其知识内容被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大量的生态学知识和典型案例,一次期末考试往往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照“重平时、重应用”的原则,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一次性闭卷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多种考核方式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共同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9]。
①突出教学过程管理,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并适时公布记录,这也体现了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引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②采取小測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既让学生巩固阶段性知识,也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③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应用性较强的典型案例授课,可采取布置大作业(如介绍当地土壤污染状况并提出解决措施或办法)的形式进行考核。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保护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通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与渗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生态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牵引式、问题互动式、案例举证式教学方法,形成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典型案例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
(3)通过改进教学手段,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氛围。
(4)从考核方面加强平时考核力度,通过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结语
生态保护导论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社会实践需要积极充实自己,并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不断提高自身各方
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和实践需要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及时进行改革,在教学上要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动态性的学科特点,不断进行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综合能力较高,且能积极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初平.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开发初探[J].文学教育,2017(3):94-95.
[2] 谢云敏.关于推进南昌工程学院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0(5):87-89.
[3] 赵延林,高红梅,李长风,等.面向工程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5):244-246.
[4] 程绍娟,刘少兵,赵丽红,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理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轻工科技,2018,34(6):153-154.
[5] 汤斌纺,汪勤峰.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73-74.
[6] 王倡宪,王艳,张大鹏.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土壤-植物-肥料分析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3):248-249.
[7] 刘晓燕.应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以“生态系统复习”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5,50(3):39-42.
[8] 程丽红,顾连胜,胡艳香,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6(12):134-135.
[9] 高杨,苏海民,徐国伟.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2):127-1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