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明
【摘要】鸿雁传书,源远流长,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鸿雁传书,青鸟传 书,鲤鱼传书都是古代社会,空间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产物。书信是古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甚重。
【关键词】古代;鸿雁传书;书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第三册《苏武传》中有一段文字:“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读到这里,学生疑惑了:原来鸿雁传书是谎言?可为什后人却深信不疑?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美谈,而鸿雁成为书信的美称?
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教,然后知困”,信矣!课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鸿雁传书,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大雁是人们深爱乃至崇敬之鸟。《周易》渐卦六爻皆取象鸿雁: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等等。渐卦纵卦为归妹,有女归之义。说明早在西周初年雁已经是婚姻生活中的象征和信物。古人仰观俯察,从自然中参悟人生之理。大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归,其群有序,动不失时,南北有信,是诚信之鸟。大雁,长幼有序,唯恐失群,娶不再偶,是贞洁之鸟。因其诚信坚贞,所以婚礼下达,纳彩用雁。而大夫见面,也以雁为贽。
以鸿雁入诗,源于《诗经》。《小雅·鸿雁》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时万民离散,不安其居,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自叙悲苦,所谓哀鸿遍野,民不堪命。人们哀苦无告,只好托之于鸿雁这种灵性之鸟。这样,很自然地鸿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意象。
虽然,在汉代以鸿雁传书入诗,仅仅是惊鸿一现,但经千年沉淀渐次成为诗坛大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在北朝做官,出使南朝陈,历久不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仍未回家,家国之怀一寄于此,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南宋词人李清照更是钟情于此典。“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年轻夫妻,分居异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锦书来时,喜出望外,怎奈月圆人未圆,甜蜜而又痛苦。“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国破家亡,独身飘零,物是人非,晚景惨淡,虽则寻寻觅觅,终归凄凄惨惨,旧时相识更唤起她无边的伤感。
与鸿雁传书相似,青鸟传书也值得一提。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三青鸟赤首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只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云:“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陶渊明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他孤傲高洁,襟怀恬淡,寄酒为迹,诗书自娱,安道苦节,不染尘俗,独超众类。但他内心并不平静,“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虽似游心于名利之外,但仍仰慕先贤,济世之志何曾熄灭?其有志难骋之苦闷,时不可为之忧愤,时见笔端。知先生者其天乎!于是只有期盼通过青鸟,向王母陈情。青鸟传书,也是“空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最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欲寄相思,唯有青鸟。
此外,还有鲤鱼传书一说,聊备于此。《饮马长城窟行》诗中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远方来客,送来双鲤鱼,呼儿烹食,竟发现腹中素书,竟让女主人悲喜交加,感慨万千,闺中怀人之思,万里征戍之苦,尽在其中。
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古人的书信到底咋样?书信对古人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为什么会有这些浪漫的传说?
一封简短的书信,承载的太多太多。在古代,空间的阻隔,往往会成为人生最大的苦痛。“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其实,不仅仅是相思,漂泊无依的游子,常年征战的军人,独守空闺的怨妇,无不为苦情无寄而徒唤奈何。于是,他们托之于风,托之于云,托之于月。“思亲步月中宵立,忆弟望云白日眠”,思亲念远,夜不能寐,唯一的解脱是步月望云。“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山长水阔,无由可达,唯一的办法是化作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天涯海角,明月可共,苦于不见其面,闻其声,做个月仙,成了最美好的选择。但这些都是办不到的,最终还是“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了。还是欧公说得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我总感觉,古人比我们更痴情,更懂得詩意地栖居。而寄托诗情,承载思念的最实在的东西,不是云与月,而是简简单单的书信。在古代,信承载着人们全部的喜悦,悲情和愁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身处异地的恋人,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是云中锦书。“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未必功名欺老在,且凭书信报平安”。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军人离家远行,与亲人离散,前途渺茫,命运未卜,唯有来自家乡的一封信,一声问候,一份亲情,或是友情,支撑着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精神。“远守宦情薄,故人书信来”,远宦他乡,仕途失意,最大的满足是收到故人的书信。“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思念远戍的丈夫,牵挂着他的衣食,用泪水书写着文字,多么可怜可叹。“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颠沛流离,老病孤愁,仍不忘忧国忧民的诗圣,在弥留之际还等着来自中原的书信,真是震撼!而背井离乡的人们,最大的苦痛莫过于,“远来书信少,何以慰离思”。
信是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那个交通落后,工具简陋的年代,人们面临的另一困难是,信写好了,无法送达。于是,有了青鸟送信,鱼雁传书。“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山重水复,千里茫茫,只有青鸟,才能探得消息。“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山长水阔,除了求助大雁,别无他法。“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痴情满满,令人同情。
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它们总是让我感动,感动之余,又不免叹息。古人多么痴情,多么无助!和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村的人比起来,何止天壤!空间的距离消失了,人们似乎遗忘了书信的存在。再远的距离,一封信一周就可送到,比古人理想中的大雁要快多了。学生不理解鸿雁传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周易》《山海经》《汉魏六朝诗选》《昭明文选》《楚辞》《玉台新咏》《全唐分类鉴赏集成》《宋词鉴赏辞典》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