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方方 许信超 宋秉斌
[摘要]高校资助政策具有普适性,学费收取和录取分数线偏低造成农业大学贫困学生数量较高。通过对贫困学生的界定和现行资助体系的分析,揭示了农业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对象难以实现精准、贫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资金可持续资助力度受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我国大学生数量急速上升,大学贫困生的数量随之增加。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3779万学生,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而这个数字约为756万。教育是阻碍贫困代际传承的根本途径,为此,在“十三五”期间,中国颁布了国家高校扶贫教育行动计划。立志通过教育完成扶贫任务,全面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做好准确的资助工作。然而,贫困生的数量及资助资金力度在不同类型高校又是不一致的,因此,精准资助的实现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园林、民族、地质、石油、冶金等专业高校的贫困生人数较多,其中,农业类院校的学费以及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是造成农业类学校生源中贫困学生数量又相对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高校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人才培养场所。因此,如何做好农业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对农业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1 贫困学生的界定
为了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我们必须首先科学地确定贫困学生的范围,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每个贫困学生的身份,以确保资助资金准确发放给每一个需要的学生。
1.1 标准界定
贫困学生是指在校大学生没有支付或者无法全额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以及大学所在城市的满足吃饭、穿着和旅游等基本需求的最低生活费用。高校贫困生的确认可以参照现行国际上通用的界定贫困人口的公式:PL=X/2
其中,PL表示贫困线,X表示所在大学的平均消费水平(大学生相关消费的平均值)。根据PL值,可以计算贫困率(PR),即贫困线以下学生与学生人数的比率。
高校工作者在确定贫困学生消费情况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考虑:(1)要充分考虑大学所在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2)划分贫困生标准不应局限于他们是否能吃饱,还应考虑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最基本的营养需要和基本的交际需求、文化和娱乐活动等。(3)贫困学生的一些必要开支(例如需要购买工作学习辅助的通讯工具),此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而定,要避免一概认为是“高消费”的习惯性思维。(4)贫困生的划分不能以静止的观点来对待,我们必须考虑许多实际因素,如价格上涨、学生需求的变化。
1.2 身份确定
总体来讲,目前确定大学贫困学生的方法并不绝对一致,但主要方法大体都包括以下程序途径:(1)由学生本人反映家庭经济情况;(2)县民政局、乡镇政府、村委会、街道居委会出具家庭证明;(3)班主任、同学、室友反映情况;(4)通过调查膳食消费等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
1.3 当前我国大学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中国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整体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是国家的重点项目。自2007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和各政府部门一直努力建立相对科学完整的資金政策体系,并形成了多种资助体系,以“奖励、援助和贷款为主导,补助、减免学杂费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2 农业大学贫困生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贫困学生的资助对象难以实现精准
大学的资助政策将贫困学生分为三个级别,这三个级别分别是特别困难、困难、较困难,但对于三个等级的界限划分,资助政策并没有给出详细的细则说明,导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现象;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身份认定时,原则上要依据直接和间接两种认定形式,但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都会使认定工作偏向程序化,以笔者所在的高校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学生首先需要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需要到户口所在地的村、乡镇、县政府三个部门依次加盖贫困证明的公章,而在加盖的过程中,由于申请资助的学生人数之多等原因,当地政府并不能做到对每一个申请者进行家庭情况实际考察,只要学生填写了家庭情况调查表,几乎每一个资助申请者都可以获得申请资助政策所需要的公章证明,导致贫困学生在认定过程中所使用的依据材料可信度低;然后,再向班级相关负责人员提交贫困生加盖公章证明,并依据学院成立的主要有辅导员和班委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根据学习成绩等进行评选,在此环节,班级认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评选之后再次经过学院审核和学校公示程序,来最终确定奖学金获得人员。这个认定程序看似最为规范,但人为因素贯穿整个认定流程,由于贫困生群体中有许多碍于面子等原因,往往并不主动向组织如实反映情况,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甚至有个别比较富裕的同学却出于经济利益而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助学帮困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学生头上。如果只凭学生的个人档案记载情况和一纸困难证明,也存在鱼目混珠的可能,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管理力度,进而使贫困学生认定形式简单,身份定位不准。
2.2 贫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国家实施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初衷就是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资助政策不能只仅限于资助,还要做到培育学生。而农业高校贫困学生因面临的经济压力使其存在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况,目前,农业高校没有认识到家庭情况属于个人隐私,一个学生一旦被评为资助对象,他的家庭隐私就会随之公之于众,这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无声的伤害。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往往忽视了资助的教育功能,只是纯粹的把资助金发放给贫困学生,把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解决了,就相当于完成了此阶段的资助工作。高校资助部门虽然不是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但是在资助过程中,并没有适当聘请心理老师和相应的心理辅导专职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作为,由于疏导不及时致使贫困学生后续出现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潜藏着无法想象的危险伤害。
2.3 资金投入可持续力度受限
2.3.1 农业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资助金额偏低。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指出,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金主要来源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学校事业收入及其他社会投入等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前三项占总资助金额的90%以上,其中,部分资助金额是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所提取的4%~6%的经费,学费收入是高校事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政策要求,高校需将学费收入的20%用于学生的各种资助,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资助资金共257.64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13.69%。农业高校学费收取相对于其他类型学校偏低且不像重点高校容易获得专项资金和社会捐助。以河南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为例,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收费标准分别是3400元/生· 年、3700元/生·年、5700元/生·年、中外合作办学14000~18000元/生·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的收费标准显示,学费分别为3400元/生· 年、3700元/生·年、5700元/生·年、18000元/生·年、20000元/生·年、13600元/生·年、10000元/生·年;2018年郑州大学的学费标准是3400元/生·年、3700元/生·年、4500元/生·年、5700元/生·年、18000元/生·年。其中农业类高校学费区间是3400元/生·年~18000元/生·年;财经类高校学费区间是3400元/生·年~20000元/生·年;综合类高校学费区间是3400元/生·年~18000元/生·年。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如果按照政策要求的20%比例提取资助金额,而农业高校学费收取整体相对偏低,会导致农业高校从事业收入中的学费提取的资助金额缩小。除此之外,江西农业大学年鉴显示其学校2015年事业收入是15142.16万元,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年鉴记录,该学校2015年的事业收入为30770万元,相比而言,该年江西农业大学的事业收入金额距离江西师范大学的事业收入有一半的差距。由此可见,假使获取其他项目资助金额一样的情况下,农业高校用于贫困生资助的金额相对更低,加之资助金额的不足以及贫困生人数的占比之大,从而造成资助金额和资助名额不能满足农业贫困生实际需要的现象。
2.3.2 农业高校专项资金及社会捐赠额度少。根据《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普通高校资助财政投入508.83亿元,占普通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8.43%,政府资金占主导地位;全国大学生人均贷款金额28420元,占全国高校资助金总额的27.05%,是高校资助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从获取的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金共257.64亿元,占总资金的13.69%;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捐赠资金共129.69亿元,仅占资金总额的6.89%。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目前财政拨款是我国高校资助金额的主要来源,但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已不能满足高校的资助需求,当今高校都在积极通过社会捐赠这一渠道增加其资助金额,但在整体上我国社会捐赠的资助力度相对较低。根据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行榜100强中的数据显示,从排行榜的纵向看,不同类型的院校得到的社会捐助也不一样,发展较好的基本都是国内985等知名高校,国内接受社会捐赠前四的高校及捐赠金额分别为:清华大学95.48亿元、北京大学76.65亿元、汕头大学49.61亿元、浙江大学46.38亿元;地方普通农业高校社会资助参与度低,农业类院校仅有中国农业大学以名次45、捐赠金额324亿元和新疆农业大学以名次83、捐赠金额1.02亿元进入百强榜单之中。1980~2017年,除去软件类捐赠外,全国高校累计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类捐赠总额高达773亿,其中校友捐赠251亿,约占总额的32.47%,可以看出,校友捐赠在高校社会捐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绝大部分农业类高校并不能依靠校友捐赠,而且农业高校贫困学生数量更高,不可避免出现资助力度和资助覆盖面相对较低的问题。
3 提升农业高校资助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3.1 针对农业高校制定专门的资助政策
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准确了解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痛难点,做到认定对象的精准可以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首先,增加农林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条件的细化要求,例如,观察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的平常生活状况,可以考察其学生是否有使用平板电脑、苹果电子产品、价格偏高的其他品牌的手机、穿衣是干净朴素还是追求品牌奢侈品等生活习惯,家庭在读学生人数等等细微现象,通过细心观察,可以提升资助政策的准确性,尽可能的使每一个真正家庭经济贫困,需要国家资助的学生得到帮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其次,制定农林高校专门的资助制度。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不断的提升改进高校资助政策,以求资助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笔者建议,国家在向高校分配資助名额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向农业高校增加名额数量和资金投入力度,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再次,可以借鉴国家六所重点师范院校进行学费减免的政策,制定农业高校学生的免费教育,同时,对于这些享受国家特殊资助的学生签订就业服从协议,规定最低工作年限和工作区域,以此使立志农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所长,为他们创造无忧无压的学校环境,最大可能的为国家输送现代化的高新农业人才。最后,农业高校可以建立困难家庭大数据库系统,同时,辅导员指定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班委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实时记录具体情况,及时避免真正有困难却未得到资助,而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学生却受助的不良现象和偏差的出现,真正做到国家要求的“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都可以得到国家资助”。
3.2 持“物质经济资助”与“精神育人鼓励”并重
贫困学生是班级的特殊群体,容易被同学排斥,在这个群体中的学生容易出现各种隐蔽问题。因此,做好贫困学生精神关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以素质拓展为依托,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学校老师在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生活的同时,需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搭建素质拓展舞台,以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缓解精神压力,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次,以助学贷款为契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诚信是当今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但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比较薄弱。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助学资助政策,请诚信公司谈未来诚信建设、组织开展毕业生诚信宣誓、毕业生按时还款承诺、并将个人诚信状况纳入到学生资助工作的考核中等方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最后,以勤工助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强奋斗的精神。在帮困助学工作中,学校要注重通过勤工助学等活动,获取大学学习、生活必需的费用,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抵御挫折的能力,养成大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3.3 发挥农业大学的独特优势,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多数双一流高校成立农学院,火热程度不亚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譬如,中山大学就在2108年8月29日发布了成立农学院的通知,设立了不少与农业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植物保护、草学等,师资队伍也有一定的规模,除此之外,郑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所非农业领域的重点高校发力农学。可以看出,农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且目前农业高端人才短缺,农林高校应该借此机会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获取更多的社会捐赠。为此,农林高校要制定出适合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办学质量上,农业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努力培养出高水平、专业性强的优秀学者和专家。以农为特色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农业高材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当这些高材生走向社会并获取一定可观的财富时,就会生起回馈母校之心,对学校进行社会捐赠;在社会声誉上,另外农业高校要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最后,农业高校要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规范农业高校基金会管理,发挥基金会在大学社会捐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赵臻.农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7.
[3] 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
[4] 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5] 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J].教育学术月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