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艳
【教学目标】
1.唤醒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微人”、小事的意识;
2.教会学生找寻“微人”、小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会学生找寻“微人”、小事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教学
(屏显两幅图片)
师:第一幅图片,同学们在哪里看到过?
生1:我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
师:这是你们学校老师的家规,由学生手书,放置于教师办公楼一楼展厅。第二幅图中的对象又是什么?
生2:这是我们的图书角,还有我们平时的借书记录。
师:难怪咱们育才中学这么有文化底蕴,也难怪你们的作文写得那么出色,皆来自于这里的源头活水。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他们是谁。
(屏显另两幅图片)
生3:第一个是门卫爷爷,我们天天可以见到。第二个我不认识。
师:第二幅图中的小男孩跟陆老师虽只有一面之缘,但他是我在育才中学遇到的拥有“大可爱”的孩子,因为他热情地给我这个陌生人指路。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镜头,只是因为种种原因,都被我们忽视了。龙应台说,写作就是要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今天,我们先去“看见”生活里的“微人”、小事。
二、扫视生活,找寻小人物
师:什么是“微人”?
生1:就是那些很普通的人。
生2:就是那些平凡又不平凡的人。
师:所谓“微人”,一般是指那些平凡普通,甚至是容易被忽视的小人物。现在,请大家扫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说说让你印象深刻的小人物。
生3:校园里的保洁阿姨。
生4: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小人物。她虽然平凡、微小,却很爱我,也爱我们的家。
生5: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门口接送学生的家长们。
生6: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外卖小哥。
师:同学们说了好多。如果进行分类归纳的话,大家的思维分别从校园、家庭、社会三个方向进行了发散。如果继续扫视下去,我们还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
三、凝视生活,找寻“大可爱”
师: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有什么值得可写的呢?我们先来看三个片段,看看是什么打动了大作家们。老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文字。
(屏显张晓风《种种可爱》中的一段文字,生1朗读)
师:这里的小人物是谁?是什么打动了张晓风?
生2:一个卖水果的,还是专门卖木瓜的。他说话时的“骄矜自喜”打动了张晓风。
师:这种骄矜自喜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生2:我感觉他卖木瓜卖得特别得意。
师:你说得真好,一种得意,一份自豪,这就是骄矜自喜。那么,请你把他说的两句话读出这样的感觉,好吗?
(生2动情朗读,效果很棒)
师:小贩普通,闻其趣言,颇为自豪,令人欢喜。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片段,还是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屏显丁立梅《女人如花》中的一段文字,生3朗读)
师:文中的如花从事着什么职业?她身上的什么特质打动了丁立梅呢?
生4:如花是个家政工作人员,她的笑容和笑声打动了丁立梅。
师:这样的笑容和笑声背后,彰显出如花怎样的品质?
生4:对待生活十分乐观。她丈夫因病瘫痪在床十多年了,唯一的儿子还坐了牢,可是她见到人还是笑声朗朗。最主要的是她对儿子说的那句话,特别富有乐观精神。
师:请你把那句话朗读出来,读出如花的乐观。
生4(十分投入):儿子,妈妈会陪你重活一次,就当重生养你一回!
师:如花平凡,观其神态,实在乐观,令人温暖。从中,我们也汲取到了一份力量来面对生活。接下来的第三个片段,你们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屏显鲁迅《一件小事》中的一段文字,生5朗读)
师:鲁迅先生写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这种事情现在我们称之为——
生(齐):碰瓷。
师:谁被“碰瓷”了?他又是怎么办的呢?鲁迅先生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生6:是一名车夫。他把那个“碰瓷”女人送到巡警分驻所去了。鲁迅先生觉得这名车夫特别高大。
师:除了有对车夫的敬佩,鲁迅先生还看到了什么?
生7:看到了自己的“小”。鲁迅先生用“榨出”這个词,太震撼了。
师:车夫卑微,见其义行,充满责任,令人反思。三位作家把他们日常所见的“微人”、小事记录了下来,反复品读,我们能感受到一份欢喜,汲取一些温暖,还能触发一点反思。
(屏显:小贩普通,闻其趣言,颇为自豪,令人欢喜;如花平凡,观其神态,实在乐观,令人温暖;车夫卑微,见其义行,充满责任,令人反思)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这样的小人物存在。请从你刚才扫视的小人物中选择令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写出其打动你的原因。友情提醒:一定要在你的小生活里寻找。
(生写作,5分钟)
师:看着你们思维开花、下笔有神的模样,就是一种可爱啊!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8: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里的保洁阿姨。她们在下雨天不停歇地把我们踩出的脚印清理干净,这份执着打动了我。
师:育才中学的环境这么好,离不开这些保洁阿姨的付出。她们除了执着,还有什么?
生8:还有一份责任意识。
师:你的发现真不错。咱们继续。
生9: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到的一群在很高的输电塔上修理电缆的工人。他们做事时的忘我精神打动了我。
师:这种忘我精神的背后是什么?
生9:是想赶快把电缆修好,不要耽误了别人的工作。
师:你又往前走了一步。
生10:我想到的跟她差不多。上次我看到一个人挂在高高的空中清理窗玻璃上的灰尘,那个画面让我特别有感触。
师:请你具体说说是怎样的感触。
生10:是那种生存的不易。
师:你真是个有悲悯情怀的孩子,相信你的作文写出来肯定会打动很多人。还有谁要表达?
生11:我被一群家长打动了。昨天放学时,我看到校门口站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他们脸上写满了期盼。
师:我特别喜欢你的这个发现。老师有个建议:你能不能在一群人中聚焦一位,给他一个特写镜头?
生11:我不太记得了。
师:那好,今天放学的时候,请你用心观察一下,凝视一个最有特点的家长,相信你会有新的突破。著名作家曹文轩曾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刚才,经由你们的思考,身边的小人物都具有了一份可爱的气质。可是,这样的句子只能算是一个写作提纲,要想打动别人,成为一篇小短文,还需要什么?
生12:还需要细节描写。
师:你学过哪些细节描写呢?
生12: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师:那么,使用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生13:要为中心服务。
师:人物描写的中心是什么?
生13:人物的特点及其品质。
师:除此之外,还可以添加怎样的写法呢?
生14:还可以加点环境的渲染。
师:说得真好。我们要给故事的发生创设情境,这样人物的特点就可以在情境中凸显,而环境描写就是一个妙招。还有什么妙招呢?
生15:还可以借用他人来衬托。
师:用正面的形象来衬托就是——
生(齐):正衬。
师:用反面的形象来衬托就是——
生(齐):反衬。
生16:还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师:对的,恰当的修辞能够让人物特点更形象、更生动。不仅如此,我们在写这些小人物的时候,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一定要把“我”放进去,加以审视。
四、审视生活,深化小人物
师: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未经凝视的小人物也是不够鲜活的。要想写好小人物,就必须将其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观其行,品其言,察其貌,这样才能表现出小人物的“大可爱”来。现在,请同学们动笔写写吧。
(生写作,8分钟)
师:下面,老师请一些同学发言。
生1:这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来到厕所,鞋子上沾满了泥土,走一步就是一个黑脚印。我回头看着这串黑黑的脚印,觉得很不好意思。这时,一位打扫卫生的阿姨过来了。她用拖把轻轻地拖去了那些污渍。等我出来的时候,外面已经光洁如新了。可是,我再一次把地面踩脏了,而且不仅是我,又来了好几个同学,把阿姨刚刚拖干净的地面踩得乱七八糟。但阿姨依旧很耐心地把地面拖干净,没有责怪,没有抱怨,让我很感动。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那天我跟妈妈回家,看到一个外卖小哥很著急地要进电梯送外卖,可是物管拦住了他。因为没有门禁卡,外卖小哥只能无奈地爬了楼梯。
师:你说得我心里也酸酸的。那外卖小哥让你印象最深的行、言、貌是什么?
生2:他特别委屈和无奈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
师:对了,这就是你接下来要重点描写的地方。老师想问的是,当你看到这一幕以后,你还会因为外卖迟到而随意给外卖小哥打差评吗?
生2:我会更加理解他们,不会再随意评价了。
师:真好。同学们,咱们的写作就是由扫视到凝视再到审视的过程。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微人”、小事,希望大家仔细凝视,同时审视自我,将其流诸笔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老师期待你们能够像张晓风那样,描摹小生活里的“大可爱”,变成一本《种种有情种种可爱》;等你们再大点后,能够像柴静用《看见》记录社会中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那样,传递出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今天课上写的片段扩成一篇长文。下课!
【教学反思】
狄德罗说,每一个心灵都有他的望远镜。拥有美的心灵,自然会望见世间的美好。苏州工业园区语文教研员徐飞老师也说,未能与学生精神生命联结起来的写作知识是虚假的。因而我的这节课少的是技法和知识的教学,多的是看见生活、唤醒生命。
一、看学生见起点
现在,不少学生掌握了很多写作技巧,说起写作知识来也头头是道,但拿到作文题后仍是无从下笔,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用心观察生活、细致记录生活的习惯,学到的写作方法仅是方法,无法融会贯通。新课标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中有一条是“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因此,这节课我设定的首要目标便是唤醒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并能凝视生活中的“微人”、小事,最终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此基础上,我引入名家撰写的“微人”、小事片段,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意识,也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写作范本。再考虑学生的写作状态,便有了这堂课的起点。
二、看教材见内容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研读统编语文教材七(上)写作序列,发现其写作训练具有如下特点:阅读和写作双线交织,更加注重读写结合;作文与学生生活相匹配,更加注重生活价值;作文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更加注重序列化;方法指导渗透于教材中,更加重视梯度性;写作要求丰富多元,更加注重多体写作。而在上这节课前,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三个写作单元,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因此,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定为对前三个单元写作内容的复习,旨在引导他们将写作视野打开,看看社会上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从教学效果看,这样的内容选择还是比较妥帖的。
三、看写作见重点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邓彤老师在《写作教学密码》一书中说,写作教学的出路在于知识的开发,因此语文教师肯定要研究写作技术。特级教师王君在《一路修行教作文》一书中则强调“我写是因为我有,我写是因为我爱”“写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写法”,认为写作需要情怀、需要唤醒,所以语文教师还要修炼唤醒艺术。因此,我将这节课的写作训练定位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扫视生活、凝视生活,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打开写作思维,凝视生活中的小人物,并能审视自己的成长。
四、看效果见理想
写作课的教学效果不是一堂课就能衡量的。语文是养出来的,写作更是一个养的过程。特级教师陈日亮曾说,“作文没有差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要先把学生从“害怕写”和“讨厌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再教他们把话说好,这就是作文的“第一律”。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我们更是要首先培养他们想写、敢写的心态,然后才能实现让他们会写的愿景。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就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先从课内学起,再把目光投射到课外。这样的课内外结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训练了他们的写作基本功,同时也为我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我认为,只有教师的写作教学情怀丰满、理念先进、思维开阔、技术成熟,学生的笔墨才能通灵。
(本节课为2018年12月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举行的第六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展示课之一,执教者为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