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雨
【内容提要】北京纸马历史悠久,起始于元代,到明代已经非常普及,在清代达到繁盛期。北京纸马是北京民俗的形象载体,按其在民俗文化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岁时节庆、人生礼俗、行业祖师和宗教神佛四个方面。北京纸马作为具有特定象征意义和民俗传播的符号,展现了人们深远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北京纸马 历史 民俗
纸马又名“甲马”或“神码”,是中国民间社会流传的俗信品。它是经木版刻印或手绘加工而成,又是中国民间木刻版画里的一个品种。中国的纸马产地遍布全国,在各地印绘的纸马中,形式和内容各有差异,但都与当地的风俗紧密相关。北京纸马其中就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京城民俗文化。
一、北京纸马的历史发展
北京自古为燕国都城,一直是北方的重镇,后来又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国都。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雕版印刷技术精湛,加之民俗活动丰富,为纸马刻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京纸马历史悠久,起始于元代,到明代已经非常普及,在清代达到繁盛期。
从文献资料看,北京自元代有涉及民俗纸马的记载。如元代熊梦祥在《析津(今北京)志辑佚》中记有五月“天都庆端午,艾叶天师符带虎……”的文字。在《清嘉录》引《江震志》中记载北京五月五有“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的习俗。虽然现在未能见到元代“天师符”的纸马实物,但从现存明清时期绘刻的“张天师骑虎”“天师镇宅”的纸马,可见其遗风。相传北京元代汪姓人家刻印纸马的作坊所在的“汪纸马胡同”,就是今天北京东四牌楼北的“汪芝麻胡同”。元代纸马实物罕见,北京现存元版纸马《四方进宝》,刻画了岁末春始之时,少数民族牵骆驼护送珍宝进贡朝廷的情景。其中人物面额宽阔,络腮胡须,衣服为圆领大袍式的塞北装束。画面中间有一头健硕的骆驼,驼峰上驮一盆财宝。此图刻线粗健有力、造型浑朴简洁,风格与元刻《武王伐纣》和《事林广记》中的插图相似。
明代北京民俗纸马进入兴盛期。一方面,随着明代传奇志怪小说、历史演义、戏曲杂剧的蓬勃发展,插图版画风行。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北方刻版印刷中心,宗教版刻业发达,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也深受影响。另一方面,北京岁时民俗活动增多。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条目中记载了北京一年中的民俗活动,且其中对纸马的品类、形制有较具体的描写。如“北京八月十五祭月。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普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这类月光纸马一直延续到清代,形式未变。现存明代北京纸马实物较元代多,如《十王图》《太乙慈尊宝号》《进宝图》《财门图》《月光纸》等。《十王图》是以彩色套印后再加手工绘制,用于水陆道场超度亡灵。图中一王者戴冠穿袍,双手捧圭,居中端坐于殿内案桌前。主簿和判官分立其左右,殿前还有一高髻妇人立于台阶边。全图色调雅致沉稳,绘刻熟练精到。明代民间岁时风俗活动中出现的纸马艺术由清代承传,清代大多数纸马是由明版续印或翻刻而来。
清代北京民俗纸马达到鼎盛。各种形式的纸马在明代就已出现,到清代发展到极致。清·潘荣陛著《帝京岁时记胜》和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都有详细的清代北京民俗纸马的记载。清代北京纸马神位名目繁多,可达百余尊。更为独特的是在一类行业祖师纸马中,祖师神像前刻印了各行各业人民生产劳动的情景。如《轩辕圣帝》神像案前刻印了纺织工人在缫丝、织布。《煤窑之神》下方刻画了矿工挖煤、装煤的劳动过程。现存大量清代北京纸马实物,其中王树村先生收集珍藏的一百多幅,在他本人所著的《迎春福祉》中编辑出版,今人得以重见清代北京民俗纸马风貌。
二、北京纸马的民俗应用
北京纸马是北京民俗的形象载体,按其在民俗文化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岁时节庆类
从农历新春正月到岁末除夕,北京差不多每月都有一两个与岁时节庆有关的民俗活动,与之相应产生了不同形象的各色纸马。按时间顺序分列如下:
正月初二日,祭财神。北京财神纸马有《增福财神》《财公财母》。
正月初八日,相传为诸星下界,要燃灯祭祀。所祭的纸马有《本命星君》和《星科》等。
正月二十五日,粮商米贩门祭仓神。北京纸马中的《太仓之神》和《管库之神》为汉代萧何或韩信。
二月初一日,是中和节,祭祀太阳。祭日使用《太阳星君》纸马。
三月二十日,元君诞辰,祭祀碧霞元君。用《天仙娘娘》纸马。
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庙会三天。乡民要买《灵应药王》纸马,在药王庙前叩拜后焚化。
五月五日,端午节。纸马为《钟馗捉蝠》和《天师镇宅》等。
五月十三日,若岁时无雨,各家各户贴龙王神马,如《水府龙王》纸马。
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马王。所用纸马《水草马明王》中的马王三只眼,六只手。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鬼节”,要祭扫坟茔。纸马有《冥钱封套》《冥衣纸钱》等。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祭月。《燕京岁时记》中“月光马儿”条目中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祀完毕要与冥钱一同焚化。北京祭月纸马有《太阴星君》《广寒宫》《月宫太阴菩萨》《月光菩萨》等。
九月初九日,染布祖师梅福、葛洪圣诞日,祭祀纸马有《梅葛仙翁》《染布缸神》。
十月初一日,是祭扫之时,俗称“送寒衣”。纸马店买《冥衣封袋》,剪各色纸衣,夜间焚化给亡人。
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王。取下焚烧,除夕夜换新灶王纸马。祭灶纸马有单身灶、双人灶、绿大头灶、上天灶等十几种。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要列案焚香,祭天地全神,将《百分》纸马焚化。百分纸马是北京纸马中的重头戏,“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接神时,将百分焚化……”
(二)人生礼俗类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去世都有一系列的仪礼习俗,如庆生礼、满月礼、百天礼、结婚礼、庆寿礼、丧礼等。过去北京在结婚、生子、祝寿这些重大礼俗中,还要配合使用相应的纸马。
婚礼需要准备《天地龙车》纸马,在新婚男女拜天地祭神时使用。纸马上绘刻有玉皇大帝坐于龙驾辇中,前后有护驾天神及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天空中有日光星君、月光星君等道教诸神。
旧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民众历来遵守的孝道。北京纸马中祈子求安的“娘娘”纸马很多,如《送生娘娘》(用于婚后不育祈求生子)、《引蒙娘娘》(用于婚后生子祈求健康成长)、《陪姑娘娘》(保护婴幼儿之神)、《痘疹娘娘》(是幼儿患痘疹供奉求愈之神)、《泰山娘娘》(保护妇女婴幼儿之神)、《奶母娘娘》《天仙娘娘》《眼光娘娘》(保护妇女之神)等。还有一种保护幼儿安全的《床公床母》纸马,北京过去有“洗三”日,就是小孩出生后第三天,祭祀床神。
长寿是人生的美好愿望,人到“六十花甲”,亲朋好友要为老人祝寿。据星象家说,人生要受命运的支配,而本命是由天上星君应运,祸福皆可驱禳祈求,因此祭拜寿星可延年益寿。旧时家堂上要供《本命星君》纸马,在生辰之日燃烛上香,祭拜寿星南极仙翁。老人生日时供奉过后焚化。纸马图像正中一位笑容满面、隆额阔首、白色长须、手握如意的老寿星,两边有日月星君,下有八仙人物。
(三)行业祖师类
“仓颉作书”“杜康造酒”“鲁班作硙”“蔡伦造纸”等等古代先祖们的发明创造都载入了史册。这些发明创造者被各行各业工匠艺人尊为祖师。祭拜本行业创业祖师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过去各行业都有一天是敬祖日。如孔子先师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诞辰,学校师生要在这一天到文庙进行敬祖祭祀。十二月二十日鲁班诞辰,北京建筑业界聚集在广渠门的“鲁班殿”祭拜祖师。纸马店会在各祖师的诞辰日前印制出纸马供应给各行业人士。如《白衣送子观音》纸马是为琢玉业和影戏业人士准备的;《无敌火炮大将军》纸马是供应给鞭炮行业作坊的。还有《轩辕圣帝》(蚕丝、成衣裁缝业、弓箭、度量衡等行业)、《太上老君》(炼铁铸造业、砖瓦业、小炉业)、《漆宝真人》(油漆泼塑业)、《土地正神》(陶瓷业)、《灵感药王》(中药店、药材商、医生、药农等医药界)、《神医华佗》(外科医生,兽医、药铺祖师)、《当法真人》(典当业)、《王二爷之神》(车辆运输业)、《炉火之神》(金银业、锡器作、冶炼业)、《达摩老祖》(修脚业)、《寄库宝车》(车库业)、《四季花神》(养花业)、《司命之神》(厨行)、《黑虎玄坛》(银钱业)、《关圣大帝》(香烛业)等行业祖师纸马。
行业祖师纸马中的祖师有许多是自然科学的发明人,或者是对人民有贡献者。这类尊行业创始人为神的纸马,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北京的行业祖师纸马印制风格独特,一是色调古雅,基本都是以墨线版印制在黄表纸上后略加几笔透明水色。一般只在祖师像四周刷上一圈红色,纸马顶部名称上刷红色,名称两侧神帐上刷两道蓝色。二是构图很特别,纸马上部为祖师像,下部神案前为各行业工匠艺人劳动生产的情景。
(四)宗教神佛类
北京纸马所祭拜之神,一部分是“百分”中包含的儒、佛、道三教的神祗;另一部分是为数众多的“道教俗神”。这些“道教俗神”是民间信仰的道教神祗,可分为四种:
1.反映自然现象的各种自然神灵,如《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冰雹之神》等。
2.带有人类特征的英雄神、文化神,《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
3.保护家宅和城乡民众的保护神,如《灶神》《城隍之神》《家宅六神》《桥神》等。
作为传承千百年历史的民俗艺术品类,北京纸马艺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京城民间信仰习俗的研究对象。北京纸马与宗教、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行业祖师、宗教神佛等民俗领域中应用,使其成为具有特定象征意义和民俗传播的符号,展现了人们深远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文为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民间绘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编号13WYB029)。本文图片选自王树村著:《迎春福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8页。
[2](清)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礼1999年版,第101-103页。
[3](明)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4](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5](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9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