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雪莲
摘 要:人們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碳会计逐渐成为会计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会计研究的新分支,除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之外,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深化。文章对近几年来碳会计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同时,也为碳会计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碳会计;碳披露;碳管理会计
一、引言
1992年以来,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相继出台,人们意识到了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和以及解决气候问题的紧迫性,时至今日,碳减排不仅关乎于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政府,国际组织和公众之间新的全球共识,碳减排已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法律和科学技术的“新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机结合,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碳会计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务探索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科学合理的碳会计体系的制定必须要了解碳会计理论和实践现状。
二、文献梳理
关于碳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中于管理,另一方面是集中于反映。管理指的是碳管理会计,反映就是碳会计,主要是准则方面的研究,如确认、计量及披露等内容。
碳会计相关的研究集中在碳会计相关体系的构建、碳会计的核算等方面。李林婧和王德发(2013)、李思佳和李殿伟(2014)探讨了碳会计体系的构建,刘小海(2018),闫华红和黄颖(2016)探讨了核算体系的构建。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全面启动,碳排放权的取得可以来源于政府赠送也可以自行购买,企业持有碳排放权可以自用,也可以进行销售或投资,因而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亟待解决。谢欣(2018)根据我国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两种计量方法。赵彦锋等(2018)认为应根据持有目的、取得方式进行混合计量。杨博(2013)对碳会计的核算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核算内容应包含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碳披露也颇受学者的关注,对碳披露的原因、碳披露的现状、碳披露的方式、内容、影响因素、碳披露的影响等都有研究。研究方式除了理论探索,还有案例研究,杨方蕾(2018),赵则铭和吴梦月(2018)研究显示我国企业对碳披露的积极性不高、披露形式不规范、披露信息质量也不高。也有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朱和平和陈颖(2018)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上市公司碳披露水平的因素有企业规模、是否属于重污染行业以及财务杠杆等。杨子绪等(2018)发现强制披露的碳信息质量更高,虽满足了披露要求,却未能很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蒋琰和周雯雯(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碳信息披露也会影响企业的绩效。碳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同时碳披露相关的方法还未完善,企业执行起来没有准则可依,是导致企业核算不统一、披露不规范的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碳会计体系的构建应受到政府部门及学者们的重视。
碳管理会计,可以理解为基于管理会计理论处理碳相关问题,相比于碳会计,它强调的是管理,利用一些管理方式对碳相关问题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是关于碳相关问题的非货币与货币表述,仅仅依靠事后的货币性表述与反映来解决碳相关问题还远远不够。罗喜英和符佳冕(2016)指出,碳会计虽然可以在公司的各职能部门的碳减排管理方面给予支持,但各部门在碳决策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难题。魏玉平(2017)认为低碳战略管理既能有效治理全球气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管理会计发展至今,虽在企业内部控制、预算及决策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及意义已深入人心,但学者们在诸多问题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因而碳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对于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Burritt et.al(2002)、Roger et.al(2011)提出并构建了环境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为碳管理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冯丽娟,陈瑾瑜(2016)尝试从六个方面构建了碳管理会计体系,葛菁等(2018)利用本量利分析构建了一种低碳决策方法,罗喜英等(2017)基于供应链构建了供应链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碳管理会计的研究还不成熟,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仍是学者们的努力方向。
三、述评
通过文献梳理,现有研究较为零散,对碳会计的关注度不强,论文发表的总体水平并不高;研究方法也多为规范分析,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数据的支撑;研究内容丰富度不够,可以结合财务管理、碳处理技术等进行跨领域研究。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碳会计应超越传统的财务会计框架,逐步渗透到其他领域的广义会计,碳管理会计也应成为碳会计扩展的新内容,虽然每个企业对碳管理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式有所差异,但碳管理会计仍有助于提高信息收集和传播的效率和有效性,有助于提高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碳管理绩效,也有助于碳信息的货币性表述与反映。因此,建议在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除碳交易、碳会计的计量、碳信息披露外,还应结合管理会计,形成更有效的碳综合管理框架,为企业的生产、营销、供应链、财务战略和相应的绩效评估等方面更好地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小海.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8,(10):79-82.
[2]谢欣.不同持有目的下碳会计计量研究[J].财会通讯,2018,(34):52-57.
[3]杨方蕾.高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8,(25):10-14.
[4]蒋琰,周雯雯.碳信息披露要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04):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