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Q
老师您好!我今年3l岁,有个男孩,已经l岁6个月了,因为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孩子—直都是吃母乳。现在孩子越来越大了,就想着该给孩子断奶了,可孩子每天一到中午和晚上睡觉前原来吃母乳的时间就哭,尤其是晚上,哭得撕心裂肺,好不容易哄睡了,睡不了一个小时就叉醒了接着哭,实在是不忍心,就叉给孩子吃,就这样,孩子到现在还—直没断奶。请问您,有没有什么好的断奶的方法能帮助我给孩子顺利断奶昵?
焦急的元元妈妈
A
元元妈妈:
你好!感谢来信和对我的信任!
信中得知,你30岁初为人母。可以推断,这一两年来,你应该有很多育儿的新课程需要学习,你也在积极地探索和求助,并从中获得作为母亲不断更新的积极体验。这些都是值得祝贺的!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快乐的事,也希望你珍惜并感谢这个机会。当然,学习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断奶的困扰。
我们首先要承认,孩子已经一岁半了,到了生理上断奶的最佳时机。作为孩子,他生长需要的营养日漸超出母乳所能提供的能量,用辅食逐渐替代母乳势在必行。作为母亲,从哺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也是生活的需要。除了完成日常职业任务外,结束哺乳期意味着生理上做好了下一次怀孕的准备,毋庸讳言,这符合人类的生物性。相信你已经能够理解并努力尝试,但只是面对新情况仍有些准备不足,所以很焦虑。如果进一步思考,妈妈的焦虑会不会是孩子传递过来的呢?孩子的焦虑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是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
尽管生理上准备好了,但是心理上仍然依恋着过去的状态,这个现象几乎贯穿了人类生命的始终。就拿孩子断奶为例,断奶时他可能在想:本来好好的“生物钟”,怎么突然就变了?原来中午晚上睡前妈妈都是拿喂奶“催眠”我的,含着妈妈的乳头总让我很安全、很舒服。可是最近乳头不见了,妈妈去哪儿了?(难怪,在医学解剖学中“乳房”一词就是mama、妈妈。)孩子有一种和妈妈分离甚至被妈妈抛弃的感觉,体验到极度的不安全,于是表现出撕心裂肺的哭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婴儿的“分离焦虑”,是人类早期的一种焦虑情绪体验。
妈妈好心好意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断奶,却造成了孩子这么大的心理创伤,这个罪责可承担不起!于是妈妈也随之焦虑,因为内疚而妥协、让步。但是长此以往毕竟不是事,终于有一天,妈妈迫于自身和外来的压力,难免就要对孩子“下狠心”断奶。妈妈因焦虑而发酵的愤怒情绪一旦指向孩子,无疑会加重孩子早年的心理伤害。
这里提示妈妈应该注意自己在早期哺乳习惯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一边喂奶一边哄孩子睡觉,这相当于在吃奶与睡觉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孩子头脑里形成了一种不恰当的条件反射。而睡觉的前提是安全、舒适、温暖等愉快体验,这些体验也将以嘴含到乳头为额外的条件刺激,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误区。因此,当孩子睡眠规律逐渐形成时,应避免养成“奶睡”的习惯。较好的办法是直接强化睡眠前的安全感,可以采用拥抱、爱抚、细语、哼唱摇篮曲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在持续地陪伴,而不再以喂奶为唯一的方式。一旦“妈妈”的概念离开了嘴里的乳头,开始以新的抽象体验植入孩子的大脑,这意味着孩子在心理上成长了一大步。相反,如果睡觉时吃奶,相当于脑休息而胃工作,本身也是很不健康的。
当然,这操作起来可能有难度,是个挑战。其中最关键的是妈妈的耐心。你能否在孩子哭闹时仍坚持微笑、爱抚、拥抱、轻声细语,决定了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妈妈印象。妈妈的焦虑和慌乱会让孩子莫衷一是,别无选择之下,他只能回到原来习惯的条件反射中,即使这个反射是不合理的。这就是孩子的退行现象,退行的结果必然是使条件反射被不断强化、稳定。
有的妈妈可能会采用“安抚奶嘴”替代喂奶,这对心理学上“口欲期”的婴儿或许有效。口欲期一般在一岁之内,大一些的孩子仍用奶嘴就不一定合适。何况,奶嘴的安抚作用只是隔靴搔痒的,甚至是鼓励孩子退行的。从生理上观察,孩子的某些本能感觉比成人更敏感,并不是那么容易欺骗的。成人给孩子奶嘴后,看着孩子很安静时,被安抚的可能只是成人的焦虑情绪而己。成人与其这样自欺欺人,何不如寻求专业帮助来为自己解决焦虑昵?至少不能这样给孩子做榜样吧!
还有的妈妈会采取极端的做法,在乳头上涂些黄连、辣椒、醋等产生不良刺激性口感的物质,希望断奶时孩子浅尝辄止。尽管往往很奏效,但心理学是不推荐的。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对单纯的孩子大费心机。想想看,孩子一如既往满怀信任地含起妈妈的乳头,却收获到一种意外的痛苦。孩子在无助时求助于亲爱的妈妈,却得到了妈妈尴尬、无奈、内疚、痛苦,甚至是得意、挑逗的表情,很容易由此不再信任妈妈,进而可能影响到将来对他人的信任。
相信你在给孩子断奶的过程中会有所收获,特别是作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你会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同时培养起自己的耐心,提升对生活的兴趣.这对你们全家的幸福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