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
一、经济短期下行态势明显
2018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6.5%,较二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从年内走势看,季度GDP增长率呈持续下降态势,1—3季度依次为6.8%、6.7%和6.5%。三季度GDP增长率已低于保持12个季度的运行区间(6.7%—6.9%)。9月份工业增长率为5.8%,较8月份降低0.3个百分点,自2016年3月份以来,首次落到6%以下。增长数据表明,经济短期下行态势明显。
同时要注意到,市场需求总体平稳。1—11月份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较1—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投资内部、市场主导的投资继续表现活跃。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较1—10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9.7%,增速与1—10月份持平。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7%,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下行态势已经改变。
经济结构调整成果不断显现。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4和2.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4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4.8%,集成电路增长11.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农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3.7%和12.4%,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28.3和7.0个百分点。
综合研判,中国经济处于短期下行过程,但支持企稳向好的因素正在增加。预计2018年经济增长6.6%左右。
二、支持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已经确立
中国经济增速连续6年回落之后,于2017年企稳。尽管受流动性偏紧、基础设施投资来源调整等短期因素影响,GDP增长率呈现下行态势,但经济增长基本面已经转好,恢复增长的条件已经确立。
1.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趋于明朗,出口形势明显好转。2017年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美元)较上年增长10.6%,较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3.8%)高出近7个百分点,改变了2012年以来连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情况。反映了经过近10年的持续努力,世界经济基本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生产、就业、收入、市场等全面恢复的事实。受其支持,2017年我国出口(美元)较上年增长7.9%,增速较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6年的大幅下滑。对国内外向型企业增加销售和生产,形成有力支持。2018年1—9月份我国出口(美元)同比增长12.2%,增速较上年同期又有提高。虽然中美贸易争端对未来外贸出口有潜在影响,但也要看到,世界各国经过近10年努力所形成的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不会被改变,各国经济恢复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支持总体不会被改变。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总体是局部的,达不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量级。综合分析,预计未来我国出口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不会持续大幅度下滑,也不会陷入负增长。与2010—2016年出口滑坡比较,我国出口形势已经总体转好。
2.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投资内生动力增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正在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其一是城镇化活动的领军城市,已从一线城市日益扩展到多个二线城市。据QQ大数据发布的《2018全国城市年轻指数》,南昌、苏州、武汉、郑州、杭州、南宁等一批二线城市年轻指數超过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反映了随着一批二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市场环境改善,其产城融合度明显提高,进而带动了城市人气度加快提高的事实。其二是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带动了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了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的工作,促进了一批中小城市环境改善、产城融合水平提高和人气度提高。这些都有效地扩大了城市发展空间,带动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活跃,提高了投资的内生动力。例如更多的城市人气度提高支持了房地产市场空间扩大、成长性提高,有效缓解了房地产企业的“卖房难”;与此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建房用地的供给能力,有效缓解了房地产企业的“拿地难”。城镇化的积极变化,恰恰是2016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回升的基础性原因。受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趋于活跃的影响,大宗商品市场销售形势明显好转,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形势好转、效益改善。这必然带动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逐步回暖。可见,城镇化走出长周期调整谷底的事实,支持了投资增长企稳回升。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成效不断显现,供给对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去产能、去杠杆等多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以“破、立、降”为重点,着力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围绕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着力补齐制约市场竞争作用发挥的制度短板,目前已取得积极效果。新动能明显增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2017年中国研发(R&D)支出比上年增长11.6%,为GDP的2.12%,较2014年提高0.34个百分点。行业内产量扩张的自律能力增强,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活动增加。这些都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综上,支持中国经济增长恢复的因素,无论在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已基本形成。据此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恢复的态势已基本确立,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要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受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等因素共同作用,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2018年以来,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目标,政府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等工作力度加大。银行表外资金业务收缩明显,金融市场流动性下降较多,地方政府融资活动受影响较大。受流动性和资金不足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降幅较大,股市下滑明显,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再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增长的潜在威胁,中国经济面对的风险、挑战仍然不可低估。
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诸方面工作。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针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扩大内需,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改善营商环境;减轻个人税费负担,稳定消费能力。在规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PPP融资,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要积极开“正门”,较大幅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障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统筹好结构性去杠杆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等目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相关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在著力稳增长、保民生、稳大局的同时,要以更大的努力在“进”的方面下功夫。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在几年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工作基础上,要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淘汰低水平落后产能;要通过相关改革进一步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要结合扩大内需、增加有效投资等目标,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通过着力深化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着力改革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相关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在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着力,重点在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完善上着力。从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体系完善方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在市场竞争对企业的良性引导下使我国经济质量效益、绿色清洁的发展特点日益明显。
按照稳中求进的总体部署,2019年要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七个方面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综上,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已基本确立,据此展望,中国经济在克服短期下行压力后,预计2019年将由落转稳,稳中趋升。经济金融活动的规范性、有序性逐步提高,结构优化、供给质量提高的综合成效进一步显现,转向高质量发展将取得积极进展。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