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斌
对于大名鼎鼎的曹文轩先生,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多介绍。最近,看到他出了一套作品选本,并且是朗读本,也就是从他所有作品中选出适合的章节,配上了名家的朗讀,感觉很好,曹先生自己也很满意,他说:“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但或许能撬动内心流动着情感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深刻地记忆文学、体会母语、学习语文的更好形式,去迎接一个庄重地开始朗读、爱上朗读时代的到来!”
今天,就给同学们推荐其中的《岩石上的王》。
《岩石上的王》这本书里,选取了四部作品里的片段,分别来自《纸月》《红门》《岩石上的王》《米溪》,它们的主人公恰好都是一个男孩;从主题上说,四个故事都指向了“成长”。我们知道,成长这件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百般磨练、千般曲折,四个故事共通的精彩就在于,借助典型环境写出了典型故事,让小读者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们的成长经历,像《纸月》里的桑桑、《红门》里的杜小康,还有《岩石上的王》《米溪》里的茫与根鸟,在作者笔下,正是通过一段段曲折的经历,成长为最“具体”的人。
我们来看桑桑在纸月到来后表现的一个小细节:
这些日子,吃饭没有吃相,走路没有走样,难得安静的桑桑,似乎多了几分柔和。桑桑的母亲很纳闷,终于在见到桑桑吃饭不再吃得汤汤水水,直到将碗里最后一颗米粒也拨进嘴里才去看他的鸽子时,向桑桑的父亲感叹道:“我们家桑桑,怎么变得文雅起来了?”
“变得文雅起来”,作为小读者,当然知道原因。读到这些地方,以及后面很多处桑桑的心理与行为描写,比如为弄清纸月为什么迟到,与那几个恶少的一场搏斗,让我感受到了他鲜活的成长变化——同时,更有一种感受,读桑桑就是在读读者自己,从他身上那些重重叠叠的侧影里,发现被自己忽视乃至遗忘的少年记忆。这些都是透过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曹文轩自然的描写下,一切都栩栩如生。
四个故事中,最让人惊叹的,是《红门》中关于杜小康的那一节:
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来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惊心动魄的“风暴寻鸭”让杜小康一夜间获得了真正的成长。“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歌里唱得轻松,但实际上,风暴中的杜小康是竭尽全力,以勇气,以鲜血,以累极之后的与鸭群的相依为命,才模模糊糊获得了成长的启示。
相对于《纸月》《红门》的写实,《岩石上的王》与《米溪》有更多梦幻的质感,但就成长而言,情感深邃又真挚。找到了大王书的茫、始终“在路上”的根鸟,他们迷离的目光里终究有着最笃定的表情。正如《米溪》结尾处根鸟的马蹄声,“清脆而幽远”,敲击着我们的心房,久久地留在我们心上。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大文豪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结尾处写道,克利斯朵夫扛着一个娇弱的孩子渡到彼岸,他问那孩子究竟是谁,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多美好啊!亲爱的同学,愿你在书里同样遇到那些美好的生命的瞬间,听见那些宝贵的成长的声音,走向属于你自己的“即将来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