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彝族体育变迁

2019-06-11 06:30糜祖伟孙柱兵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糜祖伟 孙柱兵

摘  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板底村的彝族体育文化变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彝族体育物质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彝族体育项目逐渐减少,许多彝族体育项目濒临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体育项目崛起;精神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人们信仰体系发生彻底改变,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彝族体育慢慢失去市场;制度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家族宗法制度慢慢被现代法律法规所替代,从而导致彝族体育项目开展的规则性和规范性慢慢与现代体育的规制靠拢。

关键词:彝族体育  文化变迁  毕节板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a)-0219-02

1  彝族体育范畴界定

关于彝族体育的概念界定,首先要明确体育的概念,体育一词英语翻译就有多种,诸如phyical education,也就是体育教育,认为体育是;或者翻译为sport,这是一种运动,在普世概念中“体育”与“运动”似乎可以划等号,然而稍微对“体育”的概念有认知的话,“体育”断然不等于“运动”,还有一种翻译为“exercise”,意为体育本质上是一种身体练习,当然最早对“体育”的认知,认为它就是游戏,所以翻译为game就不足为奇了。中文的“体育”在英文出现了多种解释,可见人们定义“体育”的复杂性。不管我们如何理解体育,终究还是离不开“狭义体育”和“广义体育”两种。我国著名学者杨文轩教授认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这是一种广义体育的理解。他认为,只要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完成的且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体育。从这个层面来看体育不只有竞技比赛,也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是以身体为媒介,促进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下,各种身体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舞蹈等都属于体育范畴。在原始社会时期,体育的出现更多的是人类的一种生存需要,比如跑、跳、攀爬等都是人类维持生存需要的本能。当人类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派生出了更多的娱乐功能,于是舞蹈、射箭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文涉及到的彝族体育不局限于一些激烈的竞技运动形式,从广义体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所有以身体为媒介参与的娱乐活动、彝族舞蹈、竞技比赛等都归入彝族体育范畴。

2  调查区域的选定

为了深入挖掘彝族体育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文化选择,本课题以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为调研对象。贵州作为彝族居住地达80万人口的大省,主要集中在毕节、六盘水等地,而在毕节的彝族居民以威宁板底、赫章珠市为主。板底地处威宁东北部,与赫章县妈姑、珠市两乡镇接壤,民风淳朴,彝族居民占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94%,可以说这是贵州彝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本次调研主要集中在板底乡的板底村,该村有人口总数2000余人,除了个别家庭有汉族人口外,其余均为彝族,每年的火把节、彝族年都有极具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开展。窥视威宁县板底乡的彝族体育文化变迁,不仅能进一步审视现代化进程中毕节彝族体育文化的生存境况,对保护、传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且为丰富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3  现代化进程中的板底彝族体育文化变迁

3.1 彝族体育物质文化变迁

在威宁县板底村,彝族体育项目的消亡实际上是文化的自我选择结果,很多销声匿迹的项目并非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而是逐渐地远离人们的生活圈子,无法说清楚是从什么时间点开始的。因此课题组针对板底彝族体育项目的调研,大概以2000年前后进行区分,总体而言,在2000年之前的板底社会活跃了大量的彝族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教育类、竞技类、娱乐类的体育活动,盛极一时,然而由于现代化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板底居民慢慢走出村寨南下打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原本开展的非常多的彝族体育活动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以学校为例,板底小学虽然都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校,但是开展的现代体育依然占据主要部分,比如篮球、乒乓球深受小学生喜爱。目前,为了推广彝族体育文化,板底小学已经开始把彝族铃铛舞作为学校的大课间操,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举也反映了人们对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无力感。

3.2 彝族体育精神文化变迁

板底社会在2000年之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前,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带来的村寨巨变使得板底人的消费行为、作息时间、婚丧嫁娶、信仰体系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到新世纪来临之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依然保留较为原始的宗教色彩。彝族人跳“恳合呗”其实就是一种祭祀仪式,人们载歌载舞,利用鼓点和铜铃来统一动作,表达的是一种祭奠死者、安慰生者的心理慰藉。后来经过艺术化加工,发展成为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铃铛舞[2]。铃铛舞走出彝族,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了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然而,大多数带有浓厚宗教祭祀色彩的民族舞蹈终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很多彝族体育舞蹈慢慢销声匿迹。

3.3 彝族体育制度文化变迁

笔者通过查询大量的彝族体育文献发现,很多彝族体育项目之所以得不到广泛认可慢慢消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本身规则性的不明确。比如跳火绳,原本就是彝族居民非常喜爱的民间游戏,但是如何跳,怎么跳,需要几人来摇火神,火绳高度多少,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人数可多可少,高度可高可低,这些活动能在民间流传一时,但终究难登大雅之殿,现在板底人越来越少的人跳火绳了。而彝族式摔跤、射弩这些流传至今的民族体育活动,因其明确的规则性深受劳作之余的人们喜爱[3]。两者对比我们发现那些动作随意性大的彝族体育舞蹈只在民间短暂流传,因其规则随意、制度不明很难延续长久,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深得各国各民族人们的吹捧,也是因为每一个项目本身包括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有明文制度规约,违反即违例。因此,彝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其制度文化的保护与加工尤其重要。

4  结语

毕节威宁板底彝族体育的文化变迁实际上代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共性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从体育文化变迁的视角去研究[4],从板底个案的实地考察,课题组认为:第一,在现代化进程中板底彝族体育物质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彝族项目的数量骤减,在为数不少的彝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中,流传度最广的是那些进入了民族运动会的彝族性摔跤、射弩等项目,或者是那些被国家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撮泰吉、铃铛舞等舞蹈项目。第二,精神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人们信仰体系发生彻底改变,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彝族体育慢慢失去市场;制度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家族宗法制度慢慢被現代法律法规所替代,从而导致彝族体育项目开展的规则性和规范性慢慢与现代体育的规制靠拢。

保护、传承与发展彝族体育文化任重道远,只有深度剖析彝族体育文化变迁的规律方可对症下药,本课题研究试图从贵州毕节一个彝族村落入手抛砖引玉,为彝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孙柱兵.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反腐文化的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