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2019-06-11 11:15李金玲王娅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李金玲 王娅琳

[摘 要] 从新时代的大背景视角下出发,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是将思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种理论探索。

[关 键 词] 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2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以及重要会议上分别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越来越深,国家间文化交流方式也日趋多样,文化竞争日益激烈,国家越来越重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各方面的影响。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当中,不仅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的学科体系,拓宽思政教育的授课内容和授课领域。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爱国主义精神自古就被广泛传颂。古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有书写《七子之歌》的闻一多和留学之后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传承至今的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去,将有助于转变部分当代大学生负面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情感。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毛泽东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绝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1]毛泽东同志阐述了提高民族自信心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著名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张岱年曾提到:“必须正确理解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2]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京杭大运河、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应用型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等,这些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不体现着对我国乃至对世界作出的贡献。由此可见,弘扬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思想,例如,重视民生,强调仁爱,修身治国,崇尚正义,内圣外王,重义轻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这些价值理念对大学生的学习以及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刻鞭策大学生。像以上提到的这些思想,即使是在当代,也是非常适用的,所以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精髓渗透给当代大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思想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为人处世要谦虚的思想传授给弟子们,告诫他们要“严己宽人”“谦恭礼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不仅教导着莘莘学子,还激励着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传统文化里包含的处世哲学对陶冶大学生情操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些精神既是大学生实现其个人理想和人生目标不可或缺的精神,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一)外來文化的强烈冲击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竞争发展。一则文化的多元化给中国送来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二则文化的多元化也使得本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猛烈冲击,容易使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庆祝西方的各种节日对青年来说是家常便饭,不被重视的中国传统节日正在被新时代的年轻人所遗忘。思政教育自然就面临挑战。

(二)高校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较少

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都削尖了脑袋往“双一流”大学里挤,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外语能力的提高,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淡化和弱化的趋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和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在很多高校的做法也只是在“走形式”,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并没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且这些教材中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高校对活动载体的运用力度不够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自身特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3]据了解,各大高校举办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不是很多。当前正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不仅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平台,并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多数高校并没有将互联网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进行合理结合。另外,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锻炼身体意志品格、了解和体验社会以及强化自身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能真正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高校寥寥无几。

(四)大学生自身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不强

部分大学生觉得中华传统经典人物、文史哲学类书籍读起来甚是枯燥,所以更愿意去读时尚杂志或通俗文学小说、更甚会对传统文化存在偏见,盲目追求甚至膜拜西方的一些文化。不得不承认,部分大学生对了解、认知、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不够强烈,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敬畏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总的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培育具备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

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包括思政教育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以及高校的辅导员,提高其政治觉悟和专业知识水平是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知识学会、学深、学透,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入脑入心,用传统文化武装高校教师的头脑,用传统文化充实高校教师的知识库。其次,各大高校可以组建教研小组,全面推进教师的研讨,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校、各市甚至全国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研究。最后,教师之间也可以互帮互学,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努力营造科研氛围,提高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的教研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定,道德上高尚,知识素质上广博的教师队伍。

(二)各大高校应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授知识的有效阵地,为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有效阵地,各大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根据每所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抑或者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安排专门课时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授课,或加派一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独到见解的教授和专家学者讲授,如解读《四书五经》《史记》《唐诗宋词鉴赏》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選修课程。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故事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果将其引入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的课堂,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会那么枯燥无聊。

(三)充分利用学校基础设施和活动载体

“大学校园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弘扬高校特色,凝练大学精神都有积极影响。”[4]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校报、网络论坛、校园广播站还有各大宣传栏。另外,创造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积极组织各种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博物馆、文物纪念馆和“红色”遗址等,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大高校要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使传统文化课堂“活起来”,由学生被动学习传统文化变为“我要学”传统文化的学习状态。

(四)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道德修养

除了以上解决外因的对策,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也要加强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不断从传统文化书本中汲取精华,修身养性。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积极认真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另外,要多“走出去”,用新的、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传统文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传统文化的史籍资料,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交流型的传统文化座谈会等。

四、结语

本文从新时代大背景视角下出发,引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将思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种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潘昊辉.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D].开封:河南大学,2014.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