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
[摘 要] 建筑工程测量作为中职建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呈现两节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通过分析和比较以及思考,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同课异构;建筑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104-02
一、提出问题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日本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比武大赛”,在这次“比武大赛”中,两位优秀的教师就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课堂教学。通过这次“比武”,让笔者对同课异构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究。建筑工程测量虽然不是普通高中的英语学科,但是其课堂教学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知识教学也是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和随堂练习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信息的输入环节,而随堂练习是输出环节。教师如果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能对知识点感到陌生、迷茫,无法完成随堂练习,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将无法达成。在现实的教学时间里,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其中一项,不能使知识点讲解和随堂练习两者很好地兼顾,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对知识点尚不明确时就已经下课,难以解答课后习题。本文将从同课异构的两堂课入手,分析和思考建筑工程测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教學内容为“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六测设的基本工作,任务一:测设已知高程。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已知高程测设的概念,掌握高程测设前视读数的计算方法。旨在通过本次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高程测设的几种方法,并能独立完成前视读数的计算,为室外实训课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本校建筑二年级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测量一学期的学习,对测定部分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为本次教学任务的学习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案例呈现
【案例一】
课堂导入:教师A通过对“水准测量的原理”的复习回顾,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
概念引入:该教师通过一个施工现场高程测设的视频推导出测设已知高程的含义和操作方法,介绍已知高程测设的四种方法。
例题讲解:该教师就如何用高差测设法测设已知高程,计算前视读数进行分析讲解,得出其计算公式为hab=H设-HA,b=a-hab,并强调在B木桩侧面立尺,前视该立尺,使尺缓慢上下移动,当尺读数为b时,沿尺底在桩上划线,该线即为设计高程位置。
课堂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题目:A点为已知水准点,其高程为9.876 m,B点为某房屋室内地坪标高设计地面,设计高程为10.476 m,欲在B点桩上测设出高程线位置,作为施工掌握高程的依据。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堂巩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寻找其余的计算前视读数的方法,得出视线高程测设法。
课堂练习:让学生就同一题目用视线高法进行解答。教师通过知识点的拆分,把复杂的概念和方法拆分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通过习题加以巩固。
【案例二】
提出问题:教师B通过发布一个施工现场的施工任务,提出“抄平”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问题讨论:该教师通过让已有现场实习经验的学生介绍抄平的方法,分组进行讨论,得出抄平,即高程测设的概念。
知识点精讲:该教师通过水准测量的原理,通过和高差法的对比,对高差测设法进行仔细的分析、讲解,并利用一道例题对前视读数计算进行展示。
分组讨论:该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寻找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出前视读数,并利用讨论出来的方法解答习题。
习题:A点为已知水准点,其高程为9.876 m,B点为某房屋室内地坪标高设计地面,设计高程为10.476 m,欲在B点桩上测设出高程线位置,作为施工掌握高程的依据。
任务评价:该教师就学生讨论的成果及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得出高程测设的其余办法,视线高测设法等。
任务强化:该教师设定情境,在没有水准尺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高程测设?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桩顶前视改正数测设法和木杆划线法。
解决问题:该教师通过归纳学生的讨论成果,评价高程测设的概念和方法。
四、案例分析
通过这两个案例,两位教师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笔者就这两个案例做分析比较。
(一)两堂课的亮点
1.导入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虽然这两节课的导入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位教师都能利用现有的手段很自然地进行新课的导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A的温故知新法;教师B的任务驱动法。
2.设计合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教学和其余科目一样,分为课堂导入、新课讲授、重难点突破、随堂练习、课堂小结。都需要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设计教案,遵循“学生为主导,由易入难”的规律,把新课的知识仔细地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并通过随堂练习进行课堂巩固。从上面两个案例的呈现中可以发现,两位教师的整个教学设计非常合理,都遵循了教学的自然规律,考虑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衔接顺畅,过渡自然
两位教师在整个教案设计过程中做到了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作好铺垫,特别是实现了从导入到新课,从例题到习题的自然过渡。
(二)需要探讨之处
1.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两个教案来看,两位教师对本节课的侧重点有不同的看法。教师A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精细讲解,让学生去掌握;教师B则侧重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
2.随堂练习的分析不充分
随堂练习最能反映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两位教师都在新知识的讲解之后安排了随堂练习,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A只是就一个随堂练习进行分析,并没有进行拓展;教师B强调了知识点的引出,却对习题的分析不加重视,只是简单的指导。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既要实现传授高程测设新知识的目标,又要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比较,笔者就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时间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学目标的清晰程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内容,挖掘教学本质,深入调研学生,找准知识生长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的定位要准确,要求要合理,应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此外,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正如上述案例一中,建筑工程测量的课堂教学,教师讲解高程测设概念和测设方法,随后安排进行随堂练习,时间分配得较为合理,在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利用新学的知识点对课堂习题进行解答。案例二中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手法,虽然在知识点的讨论上占用了较多教学时间,但是中间穿插课堂习题的解答和分析,使整节课变得井然有序,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二)优化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考验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知识特点,学生的双基情况,精心选择,设计出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本节课中获得新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升。此外,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讨论获取新知识,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及组织一些有趣的小互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
(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分成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材讲的,但是学生毕业之后都会进入工程管理单位,所接触的工作大多是测设,如本节课的抄平、放线等内容,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结合工程实际讲授,如上述案例中,讲授高程测设时,可以结合建筑物基础施工中的测量工作。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对实践知识有所积累,最好是“双师型”教师,这样在讲授知识点时,可以旁征博引,使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才会喜欢上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现有技术,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它能做到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生动形象,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建筑工程测量课堂教学中,教师笼统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乏味,学起来很吃力,比如高程测设,笼统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能够运用一些视频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将很有大帮助。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使上课不再单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五)关注教学反思,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行为及结果进行正视、探究、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回看一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理想,也要总结经验教训。教学反思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更是知识点的运用,是实践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參考文献:
[1]方意,杨阿兰,邓祎文.建筑工程测量(选修)[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郑秀梅,刘晓丹,付丽艳.“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3]周俭清.《土木工程测量》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8(34).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