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教育:立足乡村培育有“根”的现代学生

2019-06-11 11:18朱俊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田园家乡特色

朱俊

我校坐落在溧阳西北重镇上兴,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镇内居民来自全国17个省15个民族,他们居住在宛如世外桃源的老村里,多元文化聚合,润物无声,学生耳濡目染,浸润着稚嫩的心田。凭借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学校因地制宜,结合多年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探索,确立了以“现代田园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方向,以“让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为办学理念,大胆实践,积极前行,让全体师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具体是这样做的——

田园蕴诗韵:创设亲和接地气的田园文化

打造校园十大特色园。学校依托曹山旅游区这一省级资源,重视校园文化的规划和设计,合理利用校内各区域,栽培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果树花木:杨梅园、梨园、石榴园、枇杷园、桃园、葡萄园、红枫园、樱花园、紫薇园、桂花园。其间巧妙点缀草坪、假山、凉亭、水池、芭蕉、棕榈、翠竹等,使得校园别具特色,真正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加上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艺耕园(盆景制作)、乐耕园(蔬菜及农作物种植区)和极富农村特色的传统农具展示长廊,让学生流连忘返。

将特色乡村搬进校园。学校充分发挥“连廊文化”“墙壁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地域资源,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学区一楼连廊以“美丽的村庄”为主题,将全镇二十三个行政村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村庄从哪里来,有什么特点,今后的发展方向;教学区二楼连廊以“可爱的家乡”为特色,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曹山旅游区加以介绍。

打造“一班一品”特色文化。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各班通过学生讨论商议,选出农村一种常见的动植物作为班级标志并精心设计,以深入挖掘它们的精神特质,凝聚鼓舞学生。其次,班级文化布置有个性、有特色,突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此外,学校还将闻名全国的“溧阳1号公路”搬进校园,合理设置站台,串联起校内形态各异的景点,走进校园,在小小解说员的带领下,犹如徜徉在美丽的1号公路,穿越春夏秋冬,领略校园美景,让校园和村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学生感觉学校就是田园,就是乡村,就是广阔无比的大自然。

田園见生机:设计妙趣横生的田园活动

“系列活动”阶梯式设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家乡情结和乡土意识,学校制定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认识+实践”的活动规划(简称“1012规划”):即分别要认识了解12种家乡的树木、水果、花卉、农作物、昆虫、鸟类、农具、村庄,学会并掌握12项劳动技能、乡村游戏。此外,小学阶段还要求学生会背诵、理解24首田园诗歌及24个节气特点。我们将这些内容按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各年级各学期,做到年年有安排,月月有活动。

“田园欢歌”让学生爱不释手。在以前的大课间不是做操就是武术,不是跳绳就是踢毽子,形式单一,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大。如今,学校提供菜单式的服务,开展“田园欢歌”大课间学生自选活动:“种土豆”“收南瓜”“挑稻谷”“滚铁环”“打陀螺”等几十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田园活动,劳动加游戏,天天不一样,周周有变化。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玩得尽兴,不亦乐乎!

“田园牧歌”让学生乐此不疲。学校改革原有“小蜻蜓”乡村少年宫运行模式,在充分挖掘校内师资的基础上,学校也将视野投向校外,将乡村里的“能人”采用志愿者的形式请进学校,打通校内校外最后的一段距离,利用校外人才资源,先后开发了舞龙、家乡味道、乡村游戏、园艺栽培、快乐农耕等三十余种活动。学校采用选师制、选课制、走班制等形式,每周开展活动,铃声一响,学生纷纷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食堂、走向劳动场所,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常常让学生意犹未尽。

学校还根据季节变换,开展“播种节”“采摘节”“丰收节”“品尝节”四个大型的综合性田园活动节,让学生走进田园,体验田园,热爱田园,在他们心灵里播撒下热爱田园生活的种子。

田园孕课程:编制落地生根的田园教材

以国家课程为核心载体。国家课程凸显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充分挖掘国家课程教材里的“现代田园教育”的元素,把田园文化教育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我们倡导“做中学,学中教”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走向互动、走向开放、走向实践,真正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出课本、带出校园,带进田园、带进乡村、带进广阔无边的大自然,践行“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就是课堂”的理念。如:语文课把学生带进乡村,观农景、农事、农趣,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数学课让学生观察田地的不同形状,丈量计算土地面积,统计瓜果农作物的产量;英语课去开展“颜色主题”“家乡美景”等主题训练,积极倡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科学、绘画美景、歌唱家乡,让学生和大自然亲密无间。学校每学期合理安排学生到田园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负责人。

编制落地生根的校本课程。如果说国家课程目标指向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校本课程关注的则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大自然的绿水青山就是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金山银山,乡村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源头。课程从哪里来?它不是凭空抽象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环境,来源于活动,来源于特色文化。我校的校本课程有《舞龙》《家乡味道》《乡村游戏》《盆景栽培》《田园诗情》等,追求的不是“高大上”,而是“接地气”,力争唤醒农村孩子的“乡土情结”,让他们关注农村生活,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不管他们将来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归乡村,在他们温柔的内心里,总有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我们追求落地生根的课程,朴实接地气的内容,接近儿童语言的表达,目的就是让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学生,深爱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全面发展而又有“根”的新一代。

猜你喜欢
田园家乡特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田园风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