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构件生产、招投标、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重点,并比较其与传统现浇建筑的差异,找出适合装配式建筑的造价管理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造价;管理
近几年在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发展十分迅猛。根据《“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要達到15%以上,培育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0个以上。
装配式建筑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规范》的定义是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装配而成的建筑。其主要具有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过程管理信息化、建筑装修一体化等特点。装配式建筑与以往现浇建筑相比将大量的生产环节从施工现场转移到预制工厂进行,建筑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因此各阶段相应的造价管理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1、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造价管理
装配式建筑生产对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要采用标准化模数设计,减少构件的种类。目前阶段很多装配式建筑都是先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再拆分,构件的标准化程度大大降低,而如若在设计一开始就转变思维用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思维进行标准模块化设计,可以从源头大大提高构件的标准化程度,并提高模具的使用率,降低摊销成本。装配式建筑后期安装管线预留对各专业协同工作的要求更高,除了建筑专业牵头外,水暖、电气专业要对预制构件的预埋管线、预留洞等方面要进行细化,水暖、电气管线的布置及走向也需要内装专业复核是否影响后期内装,以便及时调整。
传统的现浇结构施工图设计出图后基本不需要深化设计,装配式建筑需要与构件厂共同完成构件加工图设计,洞口、管线需要精确定位,还要考虑现场运输、安装时的吊装、临时固定安装孔的预埋留设。装配式建筑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懂设计、现场施工更要兼顾生产与安装,在满足规范要求前提下,方便生产与安装施工。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BIM建模,提前模拟预制构件预留钢筋位置是否与现浇部位相匹配,把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碰撞和错位提前到设计阶段解决,大大减少返工和资源浪费,控制工程成本。
在满足地区强制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理的预制装配率。一般来讲预制装配率在40%以下时,工程成本会随着装配率的提高而提高。此外还要合理确定各类型预制构件的比例,原则是尽可能用横向构件去满足预制率要求,原因是竖向构件的成本要大于横向构件,而且考虑到竖向预制构件的安全隐患比横向构件要高,因此应优先选择增量成本增加较低且安全性较高的横向叠合楼板、楼梯板、墙体等预制构件,少采用柱等竖向预制构件,在满足预制装配率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预制构件的比例关系。
2、PC构件生产和运输阶段造价管理
2.1生产阶段
装配式建筑比传统现浇建筑成本高的一大主因是工厂生产PC构件价格大大高于现浇生产构件的人材机、管理费和利润。中国目前预制构件加工企业是按照工业生产企业的税率进行缴税,税金成本大约是传统现浇施工企业的两倍,所以应结合目前税改的大背景,降低企业税负,降低成本。
生产法方式和工艺流程影响同样预制构件企业生产力水平,影响构件生产成本。目前预制构件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固定工位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固定工位适合生产小规模构件,成本相对较低。流水线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模具和设备,需要较大的规模来摊销前期模具和设备的投资成本。应该通过项目的特点合理选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并且加强生产管理,提高模具周转次数,降低成本。目前的生产中,需要各种样式的模具加工基本大小、规格都不同的预制构件,模具大多是专为一个工程使用的专用模具,不能在不同的工程上重复利用,因此需要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提升模具使用率。
2.2运输阶段
目前,装配式建筑推行时间还不长,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分布分散。普遍的问题是构件厂距离施工现场距离较远,预制构件由于体积大,运输难度较大,造成运输成本较高。因此应该合理布局预制构件生产厂家的生产区域,对于产业发展成熟、需求量大的地区适当增大布置密度,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降低运输成本。
3、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
由于装配式建筑对设计与施工以及后续的装修协同化要求更高,因此更适合采取“设计一施工”(D-B)总承包模式,而中国以往的现浇结构生产模式下更多的是施工总承包模式,设计与施工连接不够紧密。参考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采用设计加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投标,在条件成熟时推行“设计一采购-施工”(EPC)总承包,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企业整合起来,进一步简化不同企业之间的合同管理程序,降低沟通成本以及随之带来的后续施工返工成本,从而实现降低工程总造价。
4、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装配式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减少了混凝土、钢筋材料的现场消耗以及模板、脚手架安拆所需的大量人工消耗,可以与其他施工环节同步施工,节约工期,但也增加了预制构件的安装环节。在实际施工中应组织好多个工序和流水的同步施工,确保吊装时各机械都在合理的工作范围内,根据塔吊的参数性能、位置、堆放位置、预制构件的质量等分析,尽可能选择低费用吊装机械,避免二次搬运损伤预制构件,防止因延长工期造成重型吊装设备闲置引起的安装成本增加。在安装前利用BIM技术模拟施工现场的工序作业以及管理情况,找出潜在的问题,优化施工,提高安装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构件安装施工与现浇结构施工有很多不同之处,由于装配式建筑推广时间较短,工人的相关施工经验比较欠缺,因此应该做好相应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行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操作水平,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而返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安装成本。
结语:
装配式建筑发展带来造价管理方式的转变,由现场生产计价方式转向工业品生产计价方式,其市场化竞争进一步增强,应结合建造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造价管理措施,合理控制成本。
作者简介:
刘丹妮,青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