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唐诗英译词汇风格研究

2019-06-11 10:33陈奇敏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风格

内容摘要:词汇是文本风格的重要表现层面。本文以哈里斯英译唐诗《长恨歌》与《石鼓歌》为例,借助语料分析软件和在线平台,对两首译诗中的高频词汇构成、词汇难度、连词使用频率及意象内涵表现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译者的传译词汇风格的策略、动机及其效果。文章认为,译者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译者在适当顾及目标读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词汇翻译策略,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

关键词:唐诗英译;风格;词汇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唐诗英译之翻译规范对比研究”

(项目编号:16Y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奇敏,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Title: Analysis on the Style of Vocabula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ang Poems: Taking “Song of Lasting Regret ” and “Song of the Stone Drums” Translated by Harris as Examples

Abstract: Vocabula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ifesting the style of a discourse. Taking “Song of Lasting Regret” and “Song of the Stone Drums” translated by Peter Harri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vocabulary, the level of vocabulary difficulty, the usage of conjunction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 words in the two poems, with the help of corpus-analysis software and online platform, aiming to discover the translators strategies and motives in style transmis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or shows a strong desire f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o adopts suitable strategies in choosing vocabulary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style faithfully, while meeting the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 when necessary.

Key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style; vocabulary analysis

Author: Chen Qimi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200, Chin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mail: cqmmelody@163.com

引言

文学作品的风格,可反映作家独特的创作特征与精神风貌,也是读者理解赏析作品的重要维度。在文学翻译中,古今中外的学者历来高度重视风格的传译,从鸠摩罗什到郑正铎、周煦良、刘宓庆,从西塞罗到泰特勒、霍恩比,无不强调翻译中风格表现的重要性(朱海燕 89)。由于词汇是文本风格的重要表现层面,因而词汇风格分析成为翻译质量评估与译本风格研究的要素之一。

文学译作的风格研究十分必要,却容易流于主观与武断。“运用文本分析工具进行定量统计来研究译者风格,可使研究发现更加清楚明了,结论更具说服力”(董琇 46)。因此,本文擬以唐诗《长恨歌》与《石鼓歌》及其英译为例,借助Antconc语料分析工具和lextutor在线语料分析平台,对译诗中的词汇使用状况进行解析,以比较不同译作的词汇风格及表现策略,并结合译者的翻译动机和文化语境,探讨译者翻译策略的形成原因。

一、唐诗《长恨歌》与《石鼓歌》之风格比较

白居易与韩愈虽同为中唐著名诗人,都致力于革新诗学规范、丰富创作途径,但二者的诗学观念及创作目的悬殊,因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风。《长恨歌》与《石鼓歌》两首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两位诗人的独特写作风格,前者语言质朴、意象浅近,而后者文风刚硬、用词奇崛。

《长恨歌》为白居易的七言叙事长诗,主要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暗含政治讽喻。该诗虽包含重大的历史政治意义,所歌颂的爱情主题却具有深厚的民间传统,诗歌艺术构思精巧,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语言通俗优美,意象清晰动人,主题鲜明突出,音韵和谐上口。诗中很多句子早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名句,如:“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蹇长春认为,“白居易之所以执意要写作‘系于意不系于文的质实通俗的诗歌,这正如他在其诗论中所明确宣布的,乃是为了讽刺炯戒的目的,为了破除弥漫于当时诗坛的那种追求‘淫辞丽藻、而不关乎‘美刺比兴的形式主义诗风”(蹇长春81)。

《石鼓歌》则为韩愈的长篇力作,从石鼓的起源论述至其价值,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之情,并呼吁朝廷对其予以重视和保护。该诗主题与内容不落俗套,感情沉郁悲怆,语言雄峻,用词冷僻,意象奇特,气韵酣畅。诗歌具有雄奇险怪的骨力与气势,如描写石鼓文的字形与笔力时,用了一系列想象丰富、新奇不俗的比喻,“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因生于中唐时代,韩愈痛感盛唐时期昂扬诗风的衰减与收敛,于是力图用标新立异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振奋诗歌的雄健风骨,为诗歌注入“新的旺盛的活力”,这是“寻求唐诗发展的一种审美自觉追求”(章继光146)。

二、英译《长恨歌》与《石鼓歌》之词汇风格分析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对选词用字的斟酌尤为重要,而英文诗歌也不例外。虽然英文写作一般讲究章法严密、逻辑清晰、语法规范,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陌生化”特权,为了追求音形意方面的诗学美感,词语和意象的呈现常常比句法规范更为重要。

美国学者皮特·哈里斯的英译《唐诗三百首》(Three Hundred Tang Poems)2009年由纽约的人人图书馆出版社(Everymans Library)出版。该译本受到众多海外读者的喜爱,有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其翻译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读者阅读需求与翻译诗学观。目前学界对古诗英译的研究多集中于上世纪的译作经典,而哈里斯的唐诗译本出版年代较近,还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因而接下来,笔者将借助Antconc 3.4.4语料分析工具和lextutor网站的VP Classic V.4 在线语料分析平台,比较分析哈里斯英译《长恨歌》与《石鼓歌》的用词特征,以反观两首译诗是否能表现原作迥异的语言风格,又是否具有独立于原作的翻译风格。

2.1高频词汇构成

诗歌与日常语言的使用场域不同,常用词汇也有所差别。通过观察译诗的高频词汇特色,可以判断译者的选词倾向以及主题表现方式,进而分析整体翻译风格。由于两首译诗长度不同,英译《长恨歌》共计120句,有1460个单词,《石鼓歌》全长则为66句,只有745个单词,因而笔者将以英译《石鼓歌》的篇幅为对比基准,截取《长恨歌》词数相当的篇幅,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此外,笔者酌情分析了哈里斯的整个唐诗译本语料,以为比较研究提供说服力较强的参照数据。

首先,为了调查两首译诗的选词风格是否忠实于原作,是否有通俗易解与新奇生僻之别,笔者需了解译者翻译唐诗的一般用词规范。笔者借助Antconc软件,首先对哈里斯三百首唐诗译本的词频表进行了统计,找出使用次数超过100次的译本高频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译者用词的总体倾向与一般规范。接着,笔者也收集了英译《石鼓歌》及《长恨歌》的高频词汇,由于二者篇幅较短,使用3次以上的词汇即可视为两诗的高频词汇,具体情况如下表:

据统计,使用超过3次的高频词汇在英译《石鼓歌》与《长恨歌》中分别有57个与52个,占各自词汇类符总数的比例相当,分别为14.2%与14.6%。而且,英译《石鼓歌》与《长恨歌》中大部分的高频词都位于《唐诗三百首》译本的高频词表当中,数量分别为33与32个,亦即,两首译诗与整个译本的高频词交叉率较高。这似乎說明:相对于整个译本而言,两诗的高频词汇选词风格接近,都较贴近译者英译唐诗的一般用词规范,因而没有表现出两首原作的显著词风差异。

然而,这三个语料的高频词汇重叠数量虽然大致相似,其词性构成比例却完全不同。由于两首译诗都属于长篇叙事诗,诗句中可充当主谓宾成分的实词对于诗歌的叙事推进十分重要,笔者于是进一步观察两诗高频词表中的实词,即其中的名词、人称代词与动词。笔者发现,英译《石鼓歌》与《长恨歌》分别有5个与12个这样的高频实词在唐诗译本的高频词表当中,两者数目差别较大。其中《石鼓歌》的5个词汇包括“I, we, he, leave, me”,一共使用28次,这些词很难从诗歌主题方面给读者以有效的启发;而《长恨歌》的12个词分别是“her, he, she, have, spring, night, go, it, look, see, they, wind”,一共使用84次,这些描述“男”、“女”、“春天”、“夜晚”、“看”等内容的词汇频繁出现,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诗歌的爱情主题。

另外,两首译诗的高频词中各有未进入唐诗译本高频词表的特色词汇,这些词虽偏离了整个唐诗译本的惯常用词倾向,在唐诗英译的语域内使用频率偏低,却十分有助于揭示诗歌的独特主题。当读者不能从英译《石鼓歌》中的5个常用高频词中轻易理解其主题内容时,他们可结合其中的特色高频词,如“drum, stone, hand, official, song, text, time, write, year”等等,体会到石鼓文的悠久历史与书法价值。而英译《长恨歌》中的“palace, beauty, love, face, world, gate, gold, lotus, tear, woman”等特色词汇,更加清晰地彰显了风花雪月的宫廷爱情主题。

由此可以看出,两首译诗的高频词汇构成不同,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各有千秋,较好地传达了原作的用词差异。英译《长恨歌》倾向于重复使用表现主题的规范词汇,补充以不落俗套的特色词语,表现了浅近直白的语言风格;而英译《石鼓歌》的用词不拘泥于常用规范词汇,风格更加灵活多变,与原作雄奇险怪的文风遥相呼应。

2.2词汇难度分析

词汇难度体现于词汇密度、用词丰富性以及常用词使用率当中。接下来,笔者会利用VP Classic 在线语料分析平台,对哈里斯英译《长恨歌》与《石鼓歌》进行用词难度分析。

首先,语篇的词汇密度可通过计算实词与用词总数的比值而得出,反映了语篇的信息量大小。词汇密度的数值越大,则意味着语言的信息量越大,作品的阅读难度越高。

以上表格显示,两首译诗在选用直译、音译和意译三种基本方法来翻译意象名词时,总体倾向是一致的。两诗中都有70%以上的意象名词得以直译,再加上音译的方法,80%左右的意象名词都在译诗中直接呈现给英语读者;而用意译方法阐释或改换意象的名词只占总数的20%左右。这说明,译者非常尊重中国古诗的意象使用传统,注重保留唐诗意象的原汁原味,力图表现唐诗的本质诗学特征。陌生化的意象虽然有可能带给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但新鲜文化概念的引入,对于语言、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化深层交流而言,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同时,两首译诗在意象名词的翻译方法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译者在英译《石鼓歌》时,直译或音译意象名词的比例胜于英译《长恨歌》,共高出4%;意译意象名词的比例则相应低了4%。这说明译者对于原诗的风格差异依然有所关注与表现。既然两首唐诗原作在意象的呈现上有显著差异,《石鼓歌》比《长恨歌》更偏爱新奇冷僻的意象,那么译者也会更多地直译《石鼓歌》中的意象名词,以对应原作雅肃的文风,表现原文本的文体难度。

三、结论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诗词外译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已有的古诗英译实践进行研究与反思意义深远。本文以哈里斯英译唐诗《石鼓歌》与《长恨歌》为例,基于语料库词汇分析的方法,比较了译者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传译策略,探求译者的翻译目的及其翻译效果,反观译者的文化态度与翻译特色。

笔者认为,首先,译者清晰地认识到两首原诗的迥异风格,并为表现这种差异,使用了不同的选词策略。英译《长恨歌》总体而言符合原诗浅近直白的风格特征,其高频选词比较通俗明晰,易于凸显主题;译诗的词汇密度较低,多用读者耳熟能详的日常词汇,少用学术词汇与生僻词汇;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呈现原诗的意象。相对而言,英译《石鼓歌》的风格稍显冷峻含蓄,贴近原作的古奥文风,其高频词汇比较偏离唐诗英译的一般用词规范,诗歌的主题需读者更用心琢磨,词汇密度更高,学术词汇与生僻词汇更多,常用词使用率更低,对原诗的意象表现很少进行意译阐释,直译方法使用更频繁。两首译诗与原诗风格遥相呼应,用词难易有别,忠实传达了原作的意义及风格,表现了译者认真负责的翻译素养及其对原语文化的理解尊重。

然而,任何翻译都是某种程度的妥协,都会受到双重文化规范的影响。译者在忠实传译原作风格的同时,也会考虑英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跨文化交流效果,因而译者会适当降低译诗的陌生化程度。首先,两首译诗都添加使用了不同种类的连词,显化原文的隐含逻辑,尤其在《石鼓歌》的英译中,译者使用了更多种类与数量的连词来弱化原诗的意合特征。同时,英译《石鼓歌》的词汇密度虽大于英译《长恨歌》,却与整个唐诗译本的词汇密度相当,适度调和了两首原诗的词汇难度差距,减少了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使译诗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研究显示,语言风格的有效传译是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学者哈里斯的英译唐诗之所以深受英语读者欢迎,原因在于译者深入理解了原作的文本意义及表现风格,并采取了恰当的目标语表达形式,在以词汇为代表的各个语言层面有效传达了原作的意义内涵与诗学风格。哈里斯的古诗英译实践对于中华古典诗词的翻译与传播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由于汉语古诗的内容及风格异彩纷呈,译者首先需要透彻解读原作的风格意境,尽可能忠实地传译原作的语言风格与诗学特征,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典籍精粹;同时,译者也应尊重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与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平衡双重语言文化规范的制约作用,寻求忠实与通顺的最佳翻译结合点。总之,通过中华诗词外译,我们既要促进东西跨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进程,又要维护民族文学的异质性,表现中国作品的独特声音。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董琇:文本分析工具在译者风格研究中的运用——有关翻译教学手段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5(2011):43-48。

[Dong, Xiu. “The Application of Textual Analysis Tools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 on The Mean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5(2011): 43-48.]

Harris, P. (Trans.)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New York: Everymans Library, 2009.

蹇長春:试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社会科学》2(1980):80-85。

[Jian, Changchun. “A Study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Bai Juyis Poetry.” Social Science 2(1980): 80-8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Yuan, Xingpei. The Study on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章继光:从韩愈的诗评看其诗学观。《学术研究》4(2004):144-146。

[Zhang, Jiguang. “On Han Yus view of Poetics from His Poetry Comments.” Academic Research 4(2004): 144-146.]

朱海燕:风格翻译的认知阐释。《外国语文》3(2012):89-93。

[Zhu, Haiyan.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Style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3(2012): 89-93.]

责任编辑:胡德香

猜你喜欢
风格
装饰中的禅意风格
浅析极简主义设计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浅析企业网站的吸引力
论陆游词的“太白之风”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